昆虫行为的左右非对称性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田厚军

作者: 田厚军;林硕;陈艺欣;陈勇;赵建伟;魏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昆虫;左右非对称性;行为偏侧性;触角

期刊名称: 应用昆虫学报

ISSN: 2095-1353

年卷期: 2018 年 55 卷 01 期

页码: 12-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大脑和行为的左右非对称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现在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中,而近期又发现无脊椎动物中也存在行为偏侧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群居型昆虫的嗅觉行为和大脑的非对称性表现在种群水平上,少数散居型昆虫行为的非对称性往往表现在个体水平上。当前,昆虫行为的单侧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有助于对生物多样性中单侧性的早期起源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对探索昆虫进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大多数昆虫而言,行为的偏侧性都是通过对触角的左右非对称性研究来实现的,触角作为昆虫感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昆虫寄主定位、识别、取食、觅偶、交配、繁殖、栖息、防御与迁移、稳定飞行速率等社会性行为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蜚蠊目和直翅目昆虫行为非对称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有助于分析不同种类昆虫在进化历史上的相似性以及探讨昆虫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的进化差异。

分类号: Q964

  • 相关文献

[1]昆虫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田志强,孙丽娜,李艳艳,张怀江,闫文涛,岳强,全林发,仇贵生. 2017

[2]昆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郭予元,吴孔明. 2002

[3]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吕召云,郅军锐,周玉锋,孟泽洪,张骏,杨广明. 2015

[4]苜蓿夜蛾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王宇,钱华,韩岚岚,赵奎军,姜欣欣. 2015

[5]荔枝蒂蛀虫雄蛾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张辉,江世宏,陈晓琴. 2013

[6]蝇蛹金小蜂雌虫触角、产卵器及腹部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赵海燕,陆永跃,曾玲,梁广文. 2013

[7]韭菜迟眼蕈蚊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分布与内部结构. 张思聪,杨颖,张善干,张龙. 2009

[8]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扫描电镜观察. 李咏玲,曹天文,王瑞,韩福生,张金桐. 2008

[9]日光蜂成虫雌雄触角特征比较分析. 郑晓敏,谭秀梅,褚栋,周洪旭,万方浩. 2016

[10]红火蚁触角及其上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罗礼智. 2005

[11]不同RNAi方法对飞蝗触角高表达基因沉默效率的比较. 史学凯,张艺伟,朱坤炎,马恩波,张建珍,刘晓健,吴海花. 2017

[12]绿盲蝽八个普通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李彬,张赛,王晨蕊,王桂荣,刘杨. 2020

[13]大草蛉 Chrysopa pallens (Rambur)触角 cDNA 文库的构建. 张礼生,张海平,刘晨曦,王孟卿,陈红印. 2014

[14]南美斑潜蝇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吉青战,张靠稳,雷仲仁. 2013

[15]小峰熊蜂工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罗术东,安建东,彭文君,李继莲,黄家兴,吴杰. 2011

[16]中红侧沟茧蜂触角超微结构. 张永军,吴孔明,郭予元. 2012

[17]大豆食心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杨啸,赵奎军,王克勤,韩岚岚,杨帅. 2012

[18]樟巢螟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穆兰芳,曾凡荣,董双林. 2011

[19]铜绿丽金龟雌虫触角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分析. 尹姣,李克斌,曹雅忠,仵均祥. 2015

[20]甜菜夜蛾触角气味受体基因OR18的克隆和表达定位. 刘杨,张进,王桂荣,董双林.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