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代谢规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海燕

作者: 吴海燕;李清云;邴晓菲;郭萌萌;顾海峰;翟毓秀;谭志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氮杂螺环酸毒素;栉孔扇贝;蓄积能力;生物转化

期刊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

ISSN: 1005-8737

年卷期: 2017 年 24 卷 06 期

页码: 1298-13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隶属八大类海洋贝类毒素,为一类含氮且具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分离自中国近海的1株氮杂螺环酸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所产氮杂螺环酸毒素在栉孔扇贝体内的蓄积、分布和生物转化机制。通过将栉孔扇贝暴露产毒藻的方式,分析扇贝内脏团、裙边、闭壳肌和其他可食组织4个组织部位的AZAs及其代谢产物分布,研究栉孔扇贝对毒素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AZDY06主要产生AZA2毒素,单细胞产毒能力最高为(7.05±0.52)fg/cell;扇贝12 h内摄食5×10~7个产毒藻细胞后,体内AZAs毒素含量已超欧盟安全限量,达165.3μg AZA1eq/kg,蓄积效率为78.2%。AZAs毒素在扇贝各组织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内脏团>其他可食组织>外套膜>闭壳肌。AZA2在扇贝中潜在转化方式为羟基化、去羧基化和氧化,共生成4种代谢产物:AZA6、AZA12、AZA19和AZA23,其中AZA19为最主要代谢产物,约占总毒素40%,其他代谢产物含量较低。本研究证明中国近海分布氮杂螺环酸产毒藻毒性危害较强,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AZAs限量标准。

分类号: S917.4

  • 相关文献

[1]栉孔扇贝对8:2FTCA的代谢转化与氧化应激响应. 刘晓玉,国佼,王智,谭志军,翟毓秀,郭萌萌. 2021

[2]UHPLC-LTQ-Orbitrap-MS非定向筛查贝类中氮杂螺环酸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吴海燕,陈佳琦,董晨帆,王松,崔海栋,谭志军. 2020

[3]氮杂螺环酸毒素的生态分布、蓄积代谢与检测技术监控研究进展. 吴海燕,郭萌萌,郑关超,彭吉星,翟毓秀,谭志军. 2018

[4]细胞色素P450酶生物转化及新催化反应的最新进展. 朱婧,王青艳,杨登峰. 2018

[5]序批式秸秆牛粪混合厌氧干发酵过程物料理化及渗滤特性. 于佳动,赵立欣,冯晶,姚宗路,申瑞霞,黄开明,陈建坤,张迎. 2019

[6]硫辛酸衍生物的制备与活性研究进展. 孙腾,徐刘佳,郑明明. 2020

[7]乳酸菌在黄酮类化合物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魏朝治,辛雪,陈蕾蕾,李大鹏,张彦浩,王未名,王易芬,裘纪莹. 2016

[8]苜蓿黄酮的分离及其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王佳,石波,王亚生,刘德生,袁圆,李里特,程永强. 2010

[9]固体发酵技术在油料饼粕合成高附加值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研究进展. 王萌,柴保中,奚钊,万楚筠,李念祖,陈文超,万霞,黄凤洪. 2021

[10]黑水虻生物转化降解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王会,章启慧,郑朝中,杨钰妮,王飞,王雷雨,陈玉梁. 2023

[1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毒性及其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常敬华,赵月菊,邢福国,朱玉昌,刘阳. 2014

[12]利用黑水虻生物转化热带农业废弃物的应用前景. 李志刚,谭乐和,赖剑雄,龙宇宙,王干. 2011

[13]微生物转化秸秆饲料研究进展. 刘国丽,杨镇,王娜,龚娜,李学龙,杨涛. 2014

[14]全氟羧酸及其前体物质的环境分布、毒性和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郭萌萌,谭志军,吴海燕,郑关超,付树林,彭吉星,李风铃,翟毓秀. 2018

[15]体外发酵对柑橘黄酮的生物转化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陈嘉序,潘兆平,王雪,郝丹丹,李涛,付复华. 2024

[16]水产品中多氯联苯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王帅,田良良,孔聪,韩峰,娄晓祎,叶洪丽,史永富. 2019

[17]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研究进展. 吴海燕,郭萌萌,谭志军,李兆新,翟毓秀. 2011

[18]餐厨垃圾生物转化效率及其残渣肥料化利用潜力(英文). 饶中秀,黄凤球,董春华,李龙涛,褚飞. 2023

[19]厌氧纤维素降解菌从人参总皂苷中发酵转化CompoundK的研究. 杨淑钦,王英平,邓宇,闫梅霞,郑培和,艾军. 2013

[20]乳酸菌的健康功效及其在发酵茶叶中的应用进展. 陈善敏,王奕,常睿,罗红玉,袁林颖,杨娟.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