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疯顶病的传播与防治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敏

作者: 陈敏;王晓鸣;赵震宇;肖明纲;戴法超;宿文军;王存忠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疯顶病;传播;药剂防治;感病性

期刊名称: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7-8614

年卷期: 2006 年 29 卷 03 期

页码: 42-45

摘要: 通过人工诱发,初步证实了来自玉米疯顶病病田的土壤和植株病残体能够传播病害,是疯顶病在当地持续发生的主要原因;但病害的发生必须依赖于田间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并在玉米幼苗出土前的萌发期田间发生积水。利用杀菌剂进行玉米种子包衣,对疯顶病具有防治作用,其中甲霜灵锰锌的防治效果达到39.9%~51.3%,杀毒矾也有一定的防效,甲霜灵锰锌是今后开展玉米疯顶病田间防治的主要杀菌剂。利用病田淹水诱发方式,初步评价了37份品种的感病性,发现在多数感病品种中,高度感疯顶病的自交系掖478是其亲本之一。对120份玉米品种在病区自然条件下的发病状况进行调查,为避免感疯顶病品种在病害发生区的推广提供了信息。

分类号: S435.13

  • 相关文献

[1]玉米疯顶病种子传播研究. 杨建国,金晓华,谢爱婷,王晓鸣,朱振东. 2002

[2]玉米疯顶病病原菌染色检测技术. 肖明纲,陈敏,王晓鸣. 2006

[3]玉米疯顶病发生及防治方法. 孔令晓,罗畔池,闫兴明,闫春萍,赵有林. 2000

[4]玉米疯顶病传播途径探讨. 王晓鸣,戴法超,朱振东,金晓华,杨建国. 2001

[5]不同柑橘品种对链格孢褐斑病的感病性离体评价. 符雨诗,罗君琴,徐建国,李红叶. 2016

[6]白叶枯病菌hrpX/hrpG双基因敲除突变体的构建及其特性研究. 张文蔚,周益军,简桂良,童蕴慧,齐放军. 2008

[7]抗、感稻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分析. 何祖华,石春海,申宗坦,黄大年,王金霞. 1989

[8]不同类型玉米对穗粒腐病的感病性. 潘惠康,张兰新,夏志红,杨秀荣. 2006

[9]山葡萄种质资源对霜霉病感病性的评价研究. 李晓红,沈育杰,葛玉香,臧埔,艾军,金仕富. 1999

[10]冬小麦品种抗、感白粉病性能变异动态研究. 王海燕,张忠山. 1999

[11]2020年北京房山酿酒葡萄霜霉病发生动态监测. 王慧,张玮,张秋杰,吴林娜,宗新颖,李兴红. 2022

[12]受病原细菌诱导表达增强的水稻转录因子基因OsBTF3的分子鉴定. 吴茂森,吴静,何晨阳. 2009

[13]OsBTF3转基因水稻对病原茵侵染的反应和防卫基因的表达分析. 陈华民,吴茂森,何晨阳. 2012

[14]大豆叶部病害研究的简易离体叶片培养技术. 郭堂勋,Navi S S,李讯,杨小冰. 2007

[15]粉锈宁药效与小麦品种对条锈菌感病性关系的研究. 陈万权,谢水仙,张淑香,杨立萍,柳红昕,胡箭卫,阎卫东,赵枢,杨丽,皮有松,杨业广. 1992

[16]OsBTF3转基因水稻对病原菌侵染的反应和防卫基因的表达分析. 陈华民,吴茂森,何晨阳. 2012

[17]过表达甘蓝型油菜BnNRR基因增强了油菜对菌核病的感病性. 张学江,黄军艳,付浩,李丹,尹思佳,刘越英,刘胜毅. 2009

[18]小麦赤霉病菌在侵染植株中的生物量和DON的定量分析. 何晨阳. 2006

[19]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意义. 蒋慕东. 2006

[20]河北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障碍因子分析. 郑彦平,牛细婷,许皓月,李军英,杨兰伟,刘彦敏,于春池.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