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与"栗香"绿茶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差异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梦琪

作者: 王梦琪;朱荫;张悦;施江;林智;吕海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清香;栗香;绿茶;非挥发性成分;差异化合物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14 期

页码: 151-15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分析"清香"绿茶和"栗香"绿茶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栗香"和"清香"绿茶中检测到543个化合物,其中含量差异较大的成分有173个,包括黄酮类75个、酚酸类22个、萜类1个、脂质31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9个、生物碱4个、核苷酸及其衍生物9个、有机酸5个、木脂素和香豆素5个、鞣质1个以及其他类11个等11类物质;"清香"绿茶中含量高于"栗香"绿茶的化合物共63个,含量低于"栗香"绿茶的化合物共110个;α-亚麻酸、棕榈油酸、香兰素、隐绿原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L-蛋氨酸及γ-氨基丁酸共7个化合物对绿茶样品中香气品质成分的生成可能有重要影响;"清香"绿茶中隐绿原酸、L-蛋氨酸含量较高,而"栗香"绿茶中α-亚麻酸、棕榈油酸、香兰素、γ-氨基丁酸及山柰酚-3-O-芸香糖苷等成分的含量比较丰富。

分类号: TS272.51

  • 相关文献

[1]栗香型绿茶炒制技术研究. 赵容波,黄怀生. 2022

[2]绿茶栗香的形成及工艺研究进展. 张铭铭,江用文,袁海波,杨艳芹,邓余良,董春旺,李佳,滑金杰,王近近. 2020

[3]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 陈佳瑜,张铭铭,江用文,杨艳芹,袁海波,刘政权. 2021

[4]干燥方式对绿茶栗香的影响. 张铭铭,江用文,滑金杰,王近近,袁海波,杨艳芹. 2020

[5]基于IRAE-HS-SPME/GC-MS分析杀青方式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 王华杰,滑金杰,余勤艳,江用文,王近近,杨艳芹,邓余良,袁海波. 2021

[6]"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王梦琪,朱荫,张悦,施江,林智,吕海鹏. 2019

[7]主要水质因子对清香型黄山毛峰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刘盼盼,许勇泉,尹军峰,陈根生,汪芳,袁海波,刘阳. 2016

[8]梨新品种清香的选育. 施泽彬,胡征令,孙田林,戴美松. 2006

[9]5个柠檬品种果皮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王小柯,罗怿,郑乾明,林乾,韩秀梅,李金强,蔡永强,李文云. 2021

[10]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比较手工和机制信阳毛尖的代谢物差异. 王伟伟,陈义,杨丽娟,江和源. 2024

[11]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 陈德权,任杨梅,何梦迪,李尤学,叶利利,薛华倩,曾建明,丁长庆. 2024

[12]基于UPLC-ESI-Q-TOF-MS的“散茶发花”茯茶加工前后的物质变化分析. 郑红发,赵熙,钟妮,黄建安,刘仲华. 2018

[13]栗香型优质绿茶自动化加工工艺设计与应用. 黄怀生,粟本文,钟兴刚,舒珲. 2018

[14]黄萎病枯斑型与黄化型病症棉花叶片的植物挥发物对比. 阳妮,玛依拉·玉素音,杨延龙,李春平,张大伟,徐海江,赖成霞. 2023

[15]茉莉花非挥发性成分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唐雅园,何雪梅,孙健,盛金凤,刘国民,周主贵,李昌宝,李丽,陈嘉莉,零东宁,韦珍,易萍,唐杰,胡瑶. 2021

[16]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冬桑复合茶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孙淑娟,施江,李汉兴,刘露民,彭群华,吕海鹏,林智. 2024

[17]太平猴魁茶栽培品种‘柿大茶’品系间代谢物及遗传进化分析. 周汉琛,刘亚芹,王辉,杨霁虹,徐玉婕,雷攀登. 2023

[18]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低温烘焙对白化品种绿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张晓磊,周汉琛,刘亚芹,王辉,雷攀登. 2024

[19]不同速酿工艺生产鱼露的非挥发性成分比较. 陈之瑶,张业辉,唐道邦,刘学铭,陈智毅. 2016

[20]摊青时间对绿宝石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郑文佳,沈强,牟春林.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