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角胸叶甲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雷高科
作者: 雷高科;高燕;李燕芳;廖永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角胸叶甲;扫描电子显微镜;丝状触角;触角感器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
ISSN: 0529-1542
年卷期: 2024 年 50 卷 006 期
页码: 200-208,30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是茶叶种植区的主要害虫,其触角在寻找食物源和交配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触角外部形态以及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茶角胸叶甲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9个亚节)组成,雄虫触角总长度显著大于雌虫。在触角上发现6种感器类型及其10种亚型结构,包括5种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9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雌雄虫之间的感器类型未发现差异。触角第9鞭节的感器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而第1鞭节仅观察到刺形感器。雄虫的毛形感器Ⅱ、Ⅳ、Ⅴ长度显著大于雌虫。这些结果对于开发基于茶角胸叶甲行为特征的生物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分类号: S435.711
- 相关文献
[1]琥珀蚕成虫触角的超微结构观察. 钟健,杨伟克,和锐,刘增虎,罗顺高. 2016
[2]抗茶角胸叶甲茶树资源的筛选. 康彦凯,丁玎,杨辉,杨文波,李赛君,瞿玉国,段继华,周凌云. 2024
[3]4种防控模式对茶角胸叶甲的田间药效试验. 郭名春,黄建朝,包强,周琳,王沅江,周凌云. 2019
[4]苦皮藤素与绿僵菌复配对茶角胸叶甲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黄丽蕴,陈颖慧,连娜娜,陈耀进,吴健华,潘雯婧,王雨鑫,易锦媚,于翠平. 2024
[5]球孢白僵菌防治茶树害虫角胸叶甲的初步研究. 李耀明,欧高财,肖蕾,周品谦,钱存,王沅江. 2017
[6]茶角胸叶甲为害油茶叶片与果数关系的建模分析(英文). 曾勍,杨柳君,李志文,冯睿,柏连阳,曾爱平. 2017
[7]茶角胸叶甲研究进展. 王沅江. 2008
[8]防治茶角胸叶甲高效药剂筛选试验研究. 黄丽蕴,连娜娜,江智艺,黄英晴,廖珍承,邓盈,邱瑞瑾. 2023
[9]白僵菌防治茶角胸叶甲效果试验. 农红秋,林晓强,蔡晓怡,林茂鑫,梁成额,梁运鹏,黎健龙. 2021
[10]不同颜色色板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田间诱集效果研究. 李耀明,欧高财,肖蕾,周品谦,王沅江. 2017
[11]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防治茶角胸叶甲的田间应用效果. 包强,周品谦,肖蕾,李耀明,欧高财,王沅江. 2020
[12]茶角胸叶甲综合治理试验示范. 曾明森,刘丰静,王定锋,吴光远. 2012
[13]茶角胸叶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王定锋,李良德,黎健龙,李慧玲,张辉,王庆森,吴光远. 2017
[14]害虫天敌蠋蝽对茶角胸叶甲的捕食性研究. 包强,刘皓明,肖蕾,杨文波,杨辉,周品谦,周凌云,王沅江. 2024
[15]螺旋粉虱成虫触角的感器. 郑丽霞,吴伟坚,符悦冠. 2010
[16]3种金龟甲触角感器超微结构的比较. 曹松,张国云,陆俊娇,仵均祥,李怡萍. 2015
[17]金龟甲成虫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与比较. 刘方方,高可,曹松,李娟丽,袁向群. 2016
[18]中华蜜蜂工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徐书法,国占宝,刁青云,李建科,吴杰. 2008
[19]白蜡窄吉丁气味结合蛋白AplaOBP3的免疫定位及配体结合特性. 宋玄,王泽华,单双,张永军,王山宁. 2021
[20]德国小蠊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农向群,张泽华,李照会.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海南茶区茶角盲蝽形态发育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李文惠;廖永林;杨太慧;吉训聪;姚其
关键词:茶角盲蝽;茶树;形态发育;生物学;行为习性
-
糖用甜菜倍性常用检测方法比较
作者:沙红;高燕;李思忠;白晓山;张立明;潘竞海;董心久
关键词:甜菜;倍性;染色体;叶绿体数;流式细胞术
-
宁夏枸杞新品种‘宁农杞15号’
作者:秦垦;张波;王丹青;高燕;戴国礼;黄婷;何昕孺;周旋;段淋渊;焦恩宁
关键词:宁夏枸杞;杂交;品种
-
宁夏枸杞新品种‘科杞6082’
作者:秦垦;张波;王丹青;高燕;戴国礼;黄婷;何昕孺;周旋;段淋渊;焦恩宁
关键词:宁夏枸杞;系统选择;品种
-
树番茄茎段无菌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作者:高燕;姜艳;周侯光;董蓉娇;姚志军;姚春;罗凯
关键词:树番茄;组织培养;茎段;植株再生
-
微波杀菌联合Nisin、乳酸钠对调味小龙虾虾尾微生物及常温贮运品质的影响
作者:高燕;魏帮鸿;余进祥;傅雪军;郭全友;郑尧;胡火根
关键词:调味小龙虾虾尾;微波杀菌;Nisin;乳酸钠;质构;风味
-
广东省稻区越冬代大螟种群动态监测及遗传多态性差异分析
作者:吴阳刚;袁龙宇;黄德超;李燕芳;肖汉祥;张振飞
关键词:越冬代大螟;虫量;监测;地理种群;遗传分化;COI;COII;基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