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莲座叶大叶夹角和多分蘖材料的创制及其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德双

作者: 张德双;辛晓云;朱洪彬;张凤兰;于拴仓;苏同兵;余阳俊;汪维红;赵岫云;李佩荣;卢桂香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白菜;叶夹角;分蘖;遗传;种质创制;基因定位;数量性状

期刊名称: 蔬菜

ISSN: 1001-8336

年卷期: 2024 年 009 期

页码: 50-57

摘要: 为加快小株型、适合高密度种植的大白菜品种和多分蘖的不结球白菜、菜薹品种选育,进而改良大白菜种植模式,提高大白菜产量和品质,以大白菜、菜心、红菜薹为材料,采用常规杂交方法进行三亲本杂交,以期创制新的种质材料;同时,以创制的大白菜21M-193为亲本和大白菜白阳杂交,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研究大白菜莲座叶叶夹角和分蘖的遗传和应用。结果表明:多亲本间杂交创制的大白菜材料21M-193具有大叶夹角和多分蘖的特性。经测量,21M-193平均叶夹角度数为82.7°,白阳平均叶夹角度数为30.5°,两者杂交F1代平均叶夹角度数为40.7°,偏向于白阳,表现为小叶夹角表型。F2代单株叶夹角则呈现正态分布,小于10°和大于84°的极端个体很少,30°~50°的中间类型占绝大多数,其分离比例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推测大白菜莲座叶叶夹角遗传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此外,调查发现21M-193分蘖数达到28个/株,白阳分蘖数为7个/株,其F1代分蘖数为18个/株,居于中间,偏向于21M-193。研究结果不仅创制了大叶夹角和多分蘖的大白菜新种质,而且初步揭示了大白菜叶夹角和分蘖性状的遗传规律,还为这两个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数据支持,对推动大白菜品种改良及高产、优质栽培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号: S634.1

  • 相关文献

[1]一个玉米叶夹角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王晓娟,何海军,刘忠祥,杨彦忠,寇思荣,连晓荣,周玉乾,周文期. 2019

[2]一个籼稻叶夹角新基因的激素敏感性分析和基因定位. 廖慧敏,张启军,秦海龙,夏士健,宗寿余,高艳红,吕川根. 2014

[3]水稻黄绿叶突变体w08(YGL)基因精细定位与功能分析. 蒋家焕,魏林艳,朱永生,郑燕梅,崔丽丽,蔡秋华,谢华安,张建福. 2022

[4]数量遗传性状基因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田玉,马春红,宋丽华,温之雨,董文琦,赵璞. 2021

[5]普通小麦Arableu#1白粉病成株抗性遗传解析. 李子萌,袁婵,张宇庆,任妍,刘鹏鹏,严珊珊,袭梦涵,穆培源,兰彩霞. 2024

[6]选择基因型在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孙艳萍,王建康. 2009

[7]大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盛祥参,关荣霞,周以飞,常汝镇,邱丽娟. 2005

[8]水稻外观品质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分析(英文). 李泽福,万建民,夏加发,翟虎渠. 2003

[9]大白菜TuMV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钱伟,张淑江,章时蕃,李菲,张慧,孙日飞. 2012

[10]油用向日葵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及育种选择. 向理军,雷中华,石必显,侯江华,马林,孙逊. 2010

[11]家蚕杂种一代数量性状预测模型的探讨 Ⅱ.数量性状预测模型的遗传学意义. 潘沈元,何斯美. 1989

[12]旱地春谷数量性状的遗传与选择研究. 杨天育,吴国忠,黄毓玮,何继红. 2000

[13]茄子果形遗传研究. 乔军,刘富中,陈钰辉,连勇. 2011

[14]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新进展. 喻树迅,袁有禄. 2002

[15]家蚕杂种一代数量性状预测模型的探讨——Ⅰ.模型的提出与验证. 潘沈元,何斯美. 1988

[16]基于AFLP分子图谱的蝴蝶兰3个叶片性状QTL分析. 许申平,刘晓荣,刘金梅,汪国平,连芳青,廖飞雄. 2011

[17]茄子果萼色遗传研究. 乔军,刘富中,陈钰辉,连勇. 2011

[18]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定位及连锁标记挖掘. 王超楠,张斌,张红,温娟娟,王涛. 2019

[19]控制白菜叶片紫色的pur基因初步定位. 刘瑾,汪维红,张德双,于拴仓,张凤兰,赵岫云,余阳俊,徐家炳,卢桂香. 2013

[20]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BraA.Pb.8.4的定位及KASP标记开发. 杨双娟,张晓伟,魏小春,赵艳艳,王志勇,赵肖斌,李林,原玉香.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