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世代回交群体定位大豆荚粒性状的QTL及上位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毛彦芝

作者: 毛彦芝;蒋洪蔚;刘春燕;辛大伟;车京玉;胡国华;陈庆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高世代回交群体;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遗传搭车原理;QTL定位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14 年 33 卷 04 期

页码: 467-4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进一步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挖掘大豆荚粒性状关键基因,以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推广的绥农14为轮回亲本,野生种ZYD00006为供体亲本进行多代回交和自交,得到157株BC3F3株系,对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 network 2.0软件和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测验两种方法进行QTL定位,同时采用QTL network进行了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都与单株粒重、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极显著负相关。用两种方法共检测到4个单株荚数QTL,分别定位在B2,D1a,G和N连锁群上;5个单株粒数QTL,分别定位在F,J,D2和K连锁群上,其中定位在F连锁群上的Satt425~Satt663用两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上位性分析均检测到3对互作位点。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杂交大豆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韩亚丽,林春晶,丁孝羊,彭宝,李文跃,张春宝,赵丽梅. 2018

[2]大豆遗传图谱的加密及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万昆,邱丽娟. 2008

[3]利用野生稻高代回交群体分析水稻农艺性状QTL. 董华林,张晨昕,曾波,孙文强,余四斌. 2009

[4]大豆结实率与花粉败育率之间的关系. 赵丽梅,孙寰,黄梅,王曙明,王跃强. 2004

[5]大豆单株荚数QTL定位及整合. 杨玉花,白志元,张瑞军,卫一超,卫保国. 2019

[6]大豆花荚脱落及单株荚数的QTL定位. 徐琰,孙晓环,孙霞,王燕平,宗春美,齐玉鑫,白艳凤,任海洋,潘相文. 2015

[7]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协作网绿豆诱变育种品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程须珍,王素华,伍绍宇,周吉红,刘录祥. 2005

[8]高产同步栽培技术体系对黑农44产量和品质作用的初步研究. 林蔚刚,郭玉红,董德建,李铭丰,吴俊江,钟鹏. 2006

[9]箭舌豌豆品种遗传规律的研究——Ⅱ主要性状相关及其通径系数分析. 朱学谦,刘洪杰,李辛男. 1992

[10]不同燕麦品种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秦立金,杨学文,窦志. 2015

[11]干旱胁迫后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 唐怀君,刘成,孙宝成,王天宇,黎裕,石云素,宋燕春. 2012

[12]高油大豆新品种福豆18. 蓝新隆,张玉梅,胡润芳,林国强. 2024

[13]普通野生稻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QTL定位. 刘家富,奎丽梅,朱作峰,谭禄宾,王桂娟,黎其万,束继红,孙传清. 2007

[14]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不育基因的QTL定位. 周菊红,李轲,何蓓如,胡银岗. 2010

[15]利用黄瓜远缘群体遗传连锁图谱进行始花节位定位. 张桂华,徐晴,韩毅科,魏爱民,刘楠,崔兴华,杜胜利. 2010

[16]小麦矮秆种质SN224的鉴定及农艺性状QTL分析. 王鑫,马莹雪,杨阳,王丹峰,殷慧娟,王洪刚. 2016

[17]小麦茎秆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状QTL分析. 潘婷,胡文静,李东升,程晓明,吴荣林,程顺和. 2017

[18]陆地棉早熟基因来源的遗传分析. 艾尼江,刘任重,赵图强,秦江鸿,张天真. 2013

[19]水稻苗期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表型性状QTL定位. 姜雪,马孝松,罗利军,刘鸿艳. 2016

[20]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 吕学高,蔡一林,陈天青,徐德林,王伟林,刘志斋,王久光.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