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法对土壤真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云超

作者: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覆盖;免耕;真菌;数量;群落组成

期刊名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000-5463

年卷期: 2001 年 0 卷 04 期

页码: 30-36

摘要: 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真菌数量影响不大 ,但对真菌群落结构和种群构成却有显著的影响 ,翻耕 0 - 10cm土层土壤真菌群落含有 2 9种真菌 ,其中以Chrysosporiummerdarium为优势种 ,Acremoni umbutyri为亚优势种 ;翻耕 10 - 2 0cm土层含有 17种真菌 ,以SterileblackA为优势种 ,Stachybotryschartarum为亚优势种 ;翻耕 2 0 - 30cm土层含有 10种真菌 ,其中以Chaetomiumbostrychodes为优势种 ,SterileblackA为亚优势种 .铁茬 0 - 10cm含 16种真菌 ,其中SterileblackA是优势种 ,Chaetomi umbostrychodes为亚优势种 ;铁茬 10 - 2 0cm土层含有 2 6种真菌 ,优势种为SterileblackA ,亚优势种种为Talaromycesflavus,铁茬 2 0 - 30cm含有 14种真菌 ,其中Chaetomiumbostrychodes为优势种 ,Ta laromycesflavus为亚优势种 .免耕 0 - 10cm土层由 2 3种真菌构成 ,Trichodermaviride和T .koningii为优势种 ,Talaromycestrachyspermus为亚优势种 ;免耕 10 - 2 0cm土层由 14个种类构成 ,Talaromycestra chyspermus为优势种 ,Eupenicilliumbrefeldianum为亚优势种 ;免耕 2 0 - 30cm土壤由 9种真菌组成 ,其中Talaromycestrachyspermus为优势种

分类号: S154

  • 相关文献

[1]湟水流域农田土壤真菌数量分布研究. 张荣,陈占全,李松龄. 2003

[2]稻田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对麦秸还田的响应. 王宁,于建光,常志州,黄红英,顾克军,张振华. 2017

[3]黄龙病对柑橘叶际微生物组的影响. 黄峰,崔一平,宋晓兵,彭埃天,凌金锋,陈霞. 2023

[4]大豆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盖志佳,刘婧琦,刘爱群,韩德贤,赵桂范,唐晓东,刘伟婷,张敬涛. 2013

[5]北方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位国建,荐世春,方会敏,彭强吉,牛萌萌. 2019

[6]保护性耕作对陇东黄土高原轮作田杂草的影响. 赵玉信,陆姣云,杨惠敏. 2015

[7]10a保护性耕作下轮作系统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陆姣云,王振南,杨惠敏,沈禹颖. 2015

[8]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措施下AM真菌的多样性. 高萍,闫飞扬,蒙程,李芳,段廷玉. 2016

[9]保护性耕作对黄土旱塬玉米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杨倩,张清平,蒋海亮,杨德雄,王先之,沈禹颖. 2012

[10]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 陈晓冰,朱彦光,李帅,韦灵,陈廷速,甘磊. 2019

[11]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丁新宇,王自奎,杨轩,杜珊珊,沈禹颖. 2017

[12]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淋水技术的抗旱保苗效果及效益分析. 刘玉涛,杨慧莹,王宇先,徐莹莹,高盼,郑旭,于海林,王俊河. 2021

[13]免耕与秸秆覆盖对绿洲灌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黄涛,冯福学,车宗贤,俄胜哲. 2020

[14]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氮素转化细菌区系的影响. 高云超,蔡作新,朱文珊,陈文新. 2003

[15]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效益研究. 杨捷,梅旭荣,严昌荣. 2006

[16]保护性耕作下陇东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 周少平,谭广洋,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杨晶. 2008

[17]免耕栽培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温度变化研究. 张敬涛,刘婧琦,赵桂范,盖志佳,蔡丽君,张伟,郭伟,李春华,刘秀芝,赵文军,郑海燕,王庆胜. 2015

[18]秸秆覆盖对粉垄蔗田土壤有机碳及CO2排放的影响. 陈仕林,蒙炎成,胡钧铭,俞月凤,李婷婷,张俊辉,陈渊,韦本辉,韦翔华. 2021

[19]半干旱区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孙善文. 2023

[20]保护性耕作土壤线虫成熟度及区系分析. 李慧,李继光,王秋彬,胡宁,娄翼来.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