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岩松

作者: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沉降通量;颗粒有机碳;再悬浮;黄海

期刊名称: 地球化学

ISSN: 0379-1726

年卷期: 2005 年 02 期

页码: 123-12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02年9月,在海州湾外侧(E1站)、黄海冷水团(E2站)和黄、东海毗邻水域(E3站)分别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研究其垂直通量。结果显示,E1、E2和E3站底层颗粒物沉降通量分别为215.44g/(m2·d)、165.51g/(m2·d)、873.91g/(m2·d),POC沉降通量分别为3.15g/(m2·d)、2.22g/(m2·d)、10.49g/(m2·d)。生源颗粒物是E1站位次表层POC的主要来源。E3站水体底层的大量悬浮颗粒物主要来自沉积物的再悬浮,再悬浮强烈程度及影响深度均高于E1站。通过模型计算出E2站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平均(±SD)为95.65(±2.14)%,底表沉积物再悬浮通量占总再悬浮通量的百分比(X值)为89.53%,显示秋季底部平流对黄海冷水团区再悬浮通量影响不大,但这种影响在夏季相对较强。E2站POC净沉降通量为192mg/(m2·d),生源颗粒物是此站位POC通量的主要贡献者。由于温跃层的长期存在,营养盐贫乏,生物生长受到抑制,导致黄海冷水团区秋季POC通量小于夏季。

分类号: P736.4

  • 相关文献

[1]黄海夏季水域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的研究.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2004

[2]桑沟湾夏、秋季悬浮颗粒物的沉降通量及再悬浮的影响. 杨茜,杨庶,宋娴丽,孙耀. 2014

[3]黄河口埕岛海域悬浮沉积物沉降规律原位观测. 张少同,贾永刚,郭磊,刘晓磊,文明征,单红仙. 2016

[4]东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通量.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2006

[5]内孤立波悬浮海底沉积物研究进展. 田壮才,郭秀军,余乐,贾永刚,张少同,乔路正. 2018

[6]夏季海水养殖区大型网箱内外沉降颗粒物通量. 葛长字,方建光. 2006

[7]厦门市近15年无机氮湿沉降的变化情况. 陈法锦,劳齐斌,李志阳,周凤霞,孟亚飞,沈春燕,朱庆梅,张书文. 2019

[8]银川市大气沉降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开建荣,王彩艳,牛艳,李彩虹,左忠. 2020

[9]2000~2018年我国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陈其永,郜允兵,倪润祥,潘瑜春,阎跃观,杨晶,刘孝阳,顾晓鹤. 2022

[10]四川盆地不同农作监测点氮磷湿沉降特征. 王宏,姚莉,张奇,林超文,刘海涛,陈红琳,翟丽梅. 2024

[11]2000~2018年我国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陈其永,郜允兵,倪润祥,潘瑜春,阎跃观,杨晶,刘孝阳,顾晓鹤. 2022

[12]近15年北部湾西部近岸大气湿沉降中无机氮的研究. 陈法锦,劳齐斌,李志阳,周凤霞,沈春燕,黄锦锋. 2018

[13]北黄海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沉降通量的周年变化. 栾青杉,孙坚强,乔芮,王俊,臧有才,张媛. 2018

[14]北京地区大气重金属沉降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价. 殷雨竹,樊彦国,潘瑜春,孙在金,马浩森,郜允兵. 2023

[15]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于树,朱平. 2008

[16]外源有机碳对黑土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曲晓晶,吴景贵,李建明,胡娟,张乐乐. 2017

[17]獐子岛养殖海域颗粒有机碳、颗粒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刘毅,张继红,杜美荣,蔺凡,丁刚,吴文广,房景辉. 2016

[18]广东省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历史重建. 罗艳,刘申,傅声雷,王春林,周国逸. 2009

[19]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白亚之,刘季花,胡利民,乔淑卿,杨刚,徐涛玉,石学法. 2016

[20]2018年春季西太平洋Kocebu海山区海水中颗粒态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马骏,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王启栋.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