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对甘薯种薯带毒率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爽

作者: 王爽;赵付枚;田雨婷;乔奇;张德胜;王永江;张振臣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甘薯田烟粉虱;甘薯褪绿矮化病毒;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烟粉虱带毒率;种薯带毒率

期刊名称: 植物病理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4 年 001 期

页码: 180-1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病毒病是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素。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 SPCSV)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 SPFMV)是危害我国甘薯的主要病毒。甘薯种薯感染SPCSV是甘薯苗期病毒病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分析了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对种薯带毒率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建立了甘薯种薯感染病毒风险和苗期病毒病发生风险的早期预警方法。结果表明,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SPCSV带毒率与种薯SPCSV带毒率密切相关,在田间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较高的情况下,即使种植不含任何病毒的脱毒试管苗,也会引起较高的种薯带毒率,但不会引起甘薯地上部植株的严重显症。甘薯种薯SPCSV带毒率以及SPCSV和SPFMV复合带毒率与苗期病毒病显症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利用种薯带毒率预测甘薯苗期病毒病显症率。

分类号: S435.31

  • 相关文献

[1]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褪绿矮化病毒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许泳清,李华伟,邱思鑫,刘中华,邱永祥,罗文彬,纪荣昌,汤浩,余华. 2014

[2]甘薯病毒病害(SPVD)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张盼,兰新芝,乔奇,张德胜,秦艳红,田雨婷,王爽,张振臣. 2013

[3]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复合侵染甘薯引起的细胞病理学研究. 谢礼,吕明芳,王芳,季志仙,吴列洪,严成其,陈剑平. 2013

[4]甘薯褪绿矮化病毒RNase3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 秦艳红,乔奇,王爽,张德胜,王永江,田雨婷,张振臣. 2018

[5]甘薯褪绿矮化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秦艳红,乔奇,张德胜,田雨婷,王爽,王永江,张振臣. 2013

[6]甘薯病毒病发生关键因素研究. 赵付枚,王爽,田雨婷,乔奇,王永江,张德胜,张振臣. 2021

[7]烟粉虱中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的快速检测技术. 张盼,宋国华,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郑文明,张振臣. 2012

[8]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离物的基因组3′-末端序列测定与分析. 林林,陈炯,郑红英,陈剑平. 2003

[9]甘薯羽状斑驳病毒cDNA探针的克隆及其应用. 邱并生,赵丰,王小风,田波,李汝刚,蔡少华. 1992

[10]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ELISA鉴定及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许泳清,李华伟,刘中华,邱永祥,罗文彬,纪荣昌,汤浩,邱思鑫,余华. 2013

[11]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王升吉,尚佑芬,杨崇良,李长松,赵玖华,路兴波,孙红炜. 2001

[12]甘薯羽状斑驳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姜珊珊,冯佳,张眉,王升吉,辛志梅,吴斌,辛相启. 2018

[13]甘薯病毒病研究进展. 张振臣,马淮琴,张桂兰. 2000

[14]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分子变异. 王晓华,张振臣,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 2012

[15]反向斑点杂交法快速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G病毒. 何虎翼,谭冠宁,刘义明,何新民,唐洲萍,李丽淑,王晖. 2014

[16]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丽,王振东,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王爽,张立军,张振臣. 2013

[17]四川省甘薯病毒的研究. 阎文昭,王大一,汤卫,谢红,张莉.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