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稻品种原生质体培养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尧忠

作者: 张尧忠;徐宁生;曾黎琼;松岗诚;伊势一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原生质体培养;绿苗再生率;水稻;普通野生稻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1 年 14 卷 01 期

页码: 16-19+30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采用KPR和R2 培养基进行水稻原生质体培养。日本晴、楚粳 8号、云粳 9号、大白谷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先后获得了原生质体培养的成功 ,除日本晴外 ,其余品种均为首次报道。品种间绿苗再生率有显著差异 ,日本晴最高 ,大白谷最低。同一品种不同的愈伤组织间 ,分化率有很大差异 ,有的愈伤组织极易分化出绿苗 ,有的不能再生出绿苗 ,说明分化前的预培养非常重要。N6分化培养基的再生绿苗率极显著地高于MS。配方为N6+葡萄糖 2 0 g/L +蔗糖 30 g/L +IAA0 2mg/L + 6 BA0 5mg/L +Agarose 110 g/L的培养基 ,分化率最高 ,按初次接种的愈伤组织块计 ,每块平均再生绿苗 1 4苗。酶解原生质体量的多少 ,与愈伤组织在N6+ 1mg/L 2 ,4 D的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悬浮时间较长则易于获得较多的原生质体。日本晴的再生植株中 ,有两株从移栽到抽穗仅 4 5d ,有可能是极早熟的变异株 ,有些植株的粒型和稃毛也有明显变异 ,对鉴定和利用变异的植株具有现实意义。

分类号: S511`Q943.1

  • 相关文献

[1]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向太和,钟华鑫,梁海曼,颜秋生,张雪琴. 1995

[2]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Ⅱ.氨基酸、多胺及内源激素的变化. 向太和,梁海曼,钟华鑫,颜秋生,张雪琴. 1997

[3]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的细胞学研究. 向太和,杨剑波,吴李君,吴家道,钟华鑫,梁海曼,颜秋生,张雪琴. 1993

[4]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应用研究进展. 王景余,金润洲. 1993

[5]改良水稻对稻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陈乔,孙荣科,杨朗,黄凤宽,黄大辉,韦素美,张月雄,刘丕庆,李容柏. 2010

[6]基于大样本数据的中国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研究. 唐先干,谢金水,陈大洲,刘光荣. 2019

[7]野生稻与籼稻杂交后代田间表现及优良单株选育. 黄大辉,梁仁敏,韦世开,韦春项,罗继腾. 2015

[8]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十年回顾. 袁潜华,王丰,姚克敏,裴新梧,胡凝,王志兴,王旭静,柳武革,钱前. 2014

[9]普通野生稻红色种皮遗传分析及育种利用初探. 刘驰,马增凤,张月雄,秦钢,阎勇. 2013

[10]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性在水稻改良中的利用研究. 秦学毅,韦素美,黄凤宽,张向军,魏源文,杨新庆,李维科,邓智年,朱汝财,黄所生,吕维莉,李青,罗善昱. 2003

[11]普通野生稻黑颖壳遗传分析及育种利用初探. 刘驰,马增风,张月雄,秦钢,阎勇,卢星高. 2013

[12]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抗稻褐飞虱新基因的鉴定与利用(英文). 李丽淑,韦素美,韦燕萍,陈英之,白德朗,杨朗,黄凤宽,吕维莉,张向军,李小勇,杨新庆,魏源文. 2006

[13]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种质资源中Hsp101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刘悦,江立群,吕树伟,孙炳蕊,李晨,刘清,于航. 2024

[14]小麦原生质体培养——高频率的细胞团形成和植株再生. 王海波,李向辉,孙勇如,陈炬,朱祯,方仁,王培. 1989

[15]大豆幼荚子叶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肖文言,王连铮. 1994

[16]旱稻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鲁雪华,刘中柱,林永烈,林大添,丁舒敏. 1994

[17]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体细胞杂交创造种质的研究简要. 严成其. 2001

[18]生物技术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续)一、生物技术的概念和组织培养. 黄贞光. 2001

[19]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 孙雪梅. 2011

[20]水稻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过程中的细胞学变化. 向太和,钟华鑫,梁海曼,颜秋生,张雪琴. 199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