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蔬菜栽培的光辉历史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蒋名川
作者: 蒋名川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1 年 1 卷 02 期
页码:
摘要: 我国蔬菜的种类繁多,是现今世界各国所罕见的,栽培技术的精湛,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在广阔的上地上,利用多种自然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我们应继承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这里,仅就有关蔬菜栽培历史,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一、蔬菜的来源 根据“说文”解释: “草之可食者曰蔬”。说明蔬菜最初来源于野生植物。从“菜”一字的构成来分析,“菜”字本是从“采”字演化而来。“采”的上半部为“爪”,以喻入手,下半部为 “木”,以示植物。“爪”“木”二字结合为采,乃形象地说明以手指采取植物,后又从“采”字分化为动词和名词,加“才”者为“”,加“什”者为“菜”,从这里说明了采食野生植物,已早在创造中国文字之前的若干年代了。但有些蔬菜,虽然进入栽培行列,后代仍见之于田原荒野。如上海栽培之菊科植物“马兰头”,在明代徐光启曾列入救荒植物。他在《农政全书》“荒政篇”说:“马拦头,拦路生,我为拔之容马行,只恐救荒人出城,骑马直到破柴荆,救饥:熟食,二三月丛生,又可作塞”。又如广东栽培的拘把菜,至今还生长于华北,西北之山区。《农政全书》也记载着:“构把头,生高邱,实为药饵出甘州,二载淮南实不收,采春采夏还采秋,饥人饱食如珍接。救饥:村人呼甜菜头,春夏采嫩头,秋采食,即构把子,冬采根部即“地骨皮。”再如进入栽培行列的十字花科乔莱,该书也记载了;芥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统出上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籍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像以上所述,同一种植物,有的地区虽已进入栽培行列,有的地区却还野生于满山遍野,这样例证,所在多有,就不—一列举了。 蔬菜栽培(事业)叫做“圃”,《论语》上记载了樊迟向孔子请学为圃,《吕氏春秋》作者谦逊地说:“吾年未老未敢为老圃”。考古学证明在出土文物中,早在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字中,已有“圃”字出现,说明我国蔬菜栽培可谓历史悠久了。 二、栽培技术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吕氏春秋》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是总结了长期生产实践上的农业科学,在和气象,土壤条件作斗争的前提下,一定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将作畦,播种,施肥,浇水等措施形成了一套筒单粗略的栽培技术。在整地作畦方面,《吕氏春秋》提出:“上田弃亩,下田弃驯”,“故亩欲广以平,聊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成生。”所谓“亩”就是高畦,“驯”就是两高畦之间的排水沟。在干旱少雨地区,要设法保存土壤水分,就不能把庄稼种在高畦之上,这就是‘上田弃亩’;在低凹多雨之地,为了便于排水,就要把庄稼种在高鞋上,这就是‘下田弃观’,以上虽是泛指栽培一般农作物而言,然而蔬菜生长对于土壤水分的要求却更加严格,对于容水、排水操作技术却更加精细,因此,直到现在,中国北方种菜多筑平畦,而南方则筑高畦,这正是蔬菜栽培历史悠久的明证。在播种技术方面,要注意播种量和播种深度。如“慎其种,勿使疏,亦无使数”,说明播种量应稀密适当。又如“于其施上,勿使不足,亦勿使有余。”说明播后覆土要注意厚度。在浇水方面,提出:“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说明土壤要有适当的含水量。在施肥中耕方面,提出:“人肥必以泽,使苗坚而地隙;人褥必以旱,使地肥而上缓。”这就是说,施肥时,土壤要有适当水分含量,才能发挥肥料效益。中耕时,不能在土壤水分含量最多时进行,以免耕后出现土粒粘闭破坏土壤结构。 H,种子肥料衣的制造应用种子肥料衣,已成为现代农业上取得丰产的先进技术,除集约栽培的作物外,还应用于森林与牧草上,它既可节约种子用量,又可获得健壮幼苗。我国在解放初期,苏联专家来我国讲学时,也曾介绍过种子肥料衣的应用,当时这是国际上的先进科学。而这种技术,早在二千年前我国就有所应用。在西汉成帝建始元年至绥和M年(公元前32—7年)的《把胜之书》上就记载着:“取马骨,纫;一石以三石水煮之。三沸、滚去滓,以汁渍附子五枚。三四日;去附子,以蚕矢,羊矢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先种二十日时,以搜种,如麦饭状。常天旱燥时授之,立干。薄布,数挠,令易干。明日,复混。天阴雨,则勿汉,六七渡而止,辄曝,谨藏。勿令复湿。至可种时,以余汁按而种之。意思是说,将马骨彻碎,以骨一倍水三倍煮之,煮沸三次后,滤去骨渣,再把五个附子浸入,三、四天后,又去附子,再把蚕粪与羊粪各半加入,搅成粥状;然后将种子放入,使粪液粘附于种子之上。晒干后,再经六七次粘附处理,才能将肥料粘着干种子之上。像这样在二千年前,就详细叙述种子“肥料衣”的操作技术,恐怕在当时世界各国都属罕见之事。 四、开始应用近冬播种法这种栽培技术,在后魏贾思褴所著。齐民要术。上早就有记载。(距今1400年前)在“种葵第十七”一章中写道:“早种者必秋耕;十月末,地将冻,散于劳之,一亩三块。正月末散子亦得,人足践踏之,乃佳。践者菜肥。地释即生,锄不厌数”在这段记载中,说明了只有大粒种子的冬葵,才可冬播,同时,在播种前要作好秋耕准备,播种期要在土壤未结冻以前,播后要注意镇压土壤,严防水分蒸发,冬季要保持土壤水分。到早春解冻后,种子即可出上,这要比春播者,显著提早成熟。目前北京地区在蔬菜生产上还有利用近冬播种的,这就是所谓“埋头菠菜”。其栽培技术正与种葵相同,其收获时期,正处于秋播“根茬”菠菜收获之后和春播“火叶”菠菜还未开始收获之前,对于菠菜连续供应市场起到衔接作用。 五、豆科作物的利用豆科植物具有根瘤菌,有固定空气中氮的功能,以豆科植物作绿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下季作物产量。我国在后魏时代,《齐民要术》在“种瓜篇”上曾说:“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说明在前茬豆科植物后种瓜,胜于前茬为禾本科作物的黍子。又说:“六月雨后种象豆,八月中犁掩杀之。十月又一转,十月中种瓜。”又在“种葵篇”上说:“若粪不可得者,五、六月概种菜豆,至七月,八月犁掩杀之,如以粪粪田,则良美与粪不殊,又省功力。”这都说明了以豆科作绿肥,其效益不下于施肥。 六、耕作制度的建立轮作也是蔬菜栽培技术上一项重要措施,能提高产量,改进土壤肥力,并可防止病虫的滋生和蔓延。直到现在仍然是世界各国农业上一项重要技术。英国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实行轮作。我国在奴隶社会夏商时代,就已发现了连作之害,在一块地上不能连作时,就抛弃不种,重新另开新的土地,这叫做“撂荒耕作制”。到后魏贾思船在《齐民要术》上提出了轮作换茬,间作,套种等理论和方法。如:“可于麻子地间,散芜谷子。葱中亦种胡婆。”说明在两种作物中如何合理搭配,才能解决群体与个体结构之间的矛盾。又说:“五亩地中,安排瓜、茄、葱、萝卜、葵、离营、蔓着、白豆,小豆十多种作物,二、四、六、七、八月都有栽种。”说明在安排蔬菜生产上,如何有计划地分期播种,更好地利用气候条件,延长作物的生长期,以及如何前后作互相衔接,解决陆续供应问题。 七、良种的选育与遗传性选育良种是栽培的物质基础,我国蔬菜选种应在后魏时代。在《齐民要术》“种瓜篇”中即有记载, “收瓜子法,常岁岁先取母本子瓜,截去两头,只取中央子—…·母本子者,瓜生数叶便结子,子复早熟。用中辈瓜子者,蔓长二,三尺,然后结子。用后辈子者,蔓长足,然后结子,子亦晚熟。种早子者,熟速而瓜小,种晚子者,熟迟而瓜大,去两头者:近蒂子,瓜曲而细;近头子,瓜短而嗝。……若种苦瓜,子虽烂熟气香,其味猫苦也。”直到现在,选种时,仍须注意结瓜的部位,下层者,谓之根瓜,中层者,谓之腰瓜,上层者,谓之顶瓜,为了争取早熟,多选根瓜留种。在一瓜上,也分上、中、下三段,上段近花蒂部位所结种子与下段距果梗部位所结种子,都不如中段的种子饱满。至于带苦味之风,仍是留种的大忌,因为苦的物质,是化学物质葡萄糖苦所致,这种物质,在遗传学上又系显性遗传,现在已在科学上得到证明。但在千余年前,已被我国劳动人民所认识。 八、很早用诱杀法防治虫害六十年代,国内外对病虫防除以化学药剂为主,近年来,随着某些农药长期大量施用,防治效果逐渐下降,残毒大为增加,污染环境,成为严重公害,因此生物防治成为当前重要防治措施。我国魏晋时代。在《齐民要术》“种瓜篇”说道:“有蚁者,以牛羊骨带髓者,置瓜棵左右,待蚁附,将弃之。弃二三,则无蚁矣”。带髓的骨头,是蚁类的食物引诱剂。等骨骼散发出腥气后,群蚁便集结一起,然后一举扑灭之。直到五十年代,天津菜农,为了防治蚁类导致蚜虫为害,仍用鱼蟹残骸,散置田间,来诱杀蚜蚁。,而这种诱杀法已流行了一千四百余年了。 九、蔬菜新品种的演变我国蔬菜品种,有些原是来自国外,引入中国后又产生变异的。这种品种类型的变化过程,不是一天或一次即能成型,而是经过相当时期。通过变化和选择逐渐向有利于食用价值部分来发展的。像高营本是来自地中海,当初只有散叶、皱叶、结球等类型,但5!入中国后,在劳动人民的长期选择下,发生了以茎供食用的离营笋。这正如达尔文所说:“最受人重视的部分表现了最大的变异。”离营笋究竟起源于何时了在十三世纪元代司农司所著 《农桑辑要》上说:“离营,作准下种,如菠老法。但得生菜,先用水浸种一B,于湿地上布购,置子于上,以盆碗合之,庆芽渐出即种。正二月种之,可为常食,秋社前一二日种者,霜降后可为脆菜。如欲出种,正月二月种之,九十日收。其茎嫩,如指大,高可监尺,去皮蔬食,又可糟藏,谓之高笋。”这是离笋的最早记录,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 +、保护地栽培的创造我国是蔬菜保护地栽培最早的国家,两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建筑温室生产新鲜蔬菜,足以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在《汉书补遗》的“召信臣传”上记载着:“自汉世大官园以来,冬种葱韭菜茹,覆以屋点,昼夜赚蕴火,得温气乃生。”这种温室生产,开创了保护地栽培蔬菜的先河。到了唐代,又在长安临法的天然温泉处,建筑温室,利用了天然热源。到了元朝,对韭菜栽培,更加经济利用。像韭菜这种宿根蔬菜,生长期较长,它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株发育,直到根株养分充分积累的各个生长阶段,完全部是在露地渡过,只有到了冬季来临前,才将根株掘出,囤入温室栽培,不但产品鲜嫩,而且缩短生长期限,生产成本也极为经济。如《王领农书》所载:“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媛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像北京南郊黄七岗一带,仍在采用。北方冬春多风,为了提早春季成熟,就利用风障防止风害,利用光照,促进早春成熟,在《王领农书》也有记载:“于迎阳处,随畦以蜀黍篱障之,以遮北风。至春蔬其芽早出,长可二、三寸,则割而易之,以为尝新韭。”现在的风障栽培,在北方早春蔬菜供应上,起了重要作用。 十一、特有栽培法的利用公元前221一475年战国时代即有豆芽菜,当时把豆芽菜叫做“黄卷”。由豆发等要经过酶的催化作用,能使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淀粉水解为糖,经过这些内在的变化。才长成品质脆嫩,维生素含量较多的豆芽菜。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上说:“菜豆为食中美物,生白芽为蔬中佳品。”明嘉靖十三年 (1534年)陈疑曾咏有《豆芽赋》,词日: “有彼物兮冰肌肉质,子不入放污泥,根不资于扶植,金芽寸长珍述(音生),双粒匪绿匪青。……”这段赋词写得非常生动,贴切,子不入污泥,正是一种特有的栽培法的概括。此外蔬菜品质,贵在新鲜,定居陆地之人,自有新鲜蔬菜供应,而水上旅行之人,怎样才能吃到新鲜蔬菜P在清代乾隆七年 (1742年)《授时通考》上说:“雍菜干柔如蔓,中空,叶似菠老及留头,开白花堪茹。河人编苇为筏,作小孔浮水上,种子于水中。随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这种水生栽培法正是利用水生键菜的特性,在江河水上可以进行。 以上所举仅是几项采壤大者。足见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我们应在光荣的历史基础上,继续提高蔬菜栽培技术,攀登世界高峰,为实现祖国四化贡献力量。我国古代蔬菜栽培的光辉历史@蒋名川$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关于几种蔬菜引进我国的历史的商榷
作者:蒋名川
关键词:
-
党能领导农业科学
作者:蒋名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