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叶夹角突变体LA1的表型鉴定与遗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金红

作者: 李金红;董爽;李伟涵;张丽霞;陆晓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高粱;突变体;叶夹角;基因定位

期刊名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1700

年卷期: 2021 年 52 卷 004 期

页码: 460-46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高粱叶夹角是指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高粱叶夹角大小直接影响叶面积指数,从而影响群体的光合效率,最终影响籽粒产量.适宜角度的叶夹角有利于塑造紧凑株型改善群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ylsulfone,EMS)诱变高粱测序品种BTX623,获得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高粱叶夹角变小的突变体.该突变体在幼苗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在拔节期开始出现叶夹角变小、并伴随叶耳(叶片与叶鞘相接处的耳状或镰刀状的延伸物)周长变小和叶片变窄变短等性状,观察拔节期倒4叶叶耳石蜡切片结果表明:突变体植株倒4叶叶耳细胞体积变大,细胞层数变少.该突变体暂被命名为LA1(leaf angle1).抽穗开花期,LA1的各节位叶夹角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节位的叶耳周长则呈现与叶夹角变化相反的趋势,说明该突变体植株的叶夹角大小与叶耳周长呈负相关且叶夹角的变化主要由叶耳周长变化引起的.遗传分析表明:LA1的叶夹角变小的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的z1s11e1和z1s11e14两个标记之间,其物理距离为70kb,该区间共包含12个注释基因,研究结果为LA1基因的克隆和解析高粱叶夹角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分类号: S514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