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通过改善红壤团聚体结构促进鲜食大豆高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景云

作者: 张景云;柳开楼;王志美;王发洪;何小林;朱莉英;徐小林;黄庆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鲜食大豆;红壤;团聚体;有机肥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24 年 43 卷 003 期

页码: 310-31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化肥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与鲜食大豆产量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于2022 和2023 年在典型红壤坡耕地上设置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配施有机肥(COF)等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的鲜食大豆产量性质、土壤团聚体组分及平均重量直径.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COF处理的荚果数显著增加,2022 年分别比CK和CF处理增加了55.1%和36.5%,2023 年的增幅分别为53.98%和40.54%.COF处理的鲜食大豆带荚和不带荚籽粒鲜重也分别比CF处理提高了41.70%~40.65%和40.03%~41.78%.在所有处理中,COF处理的团聚体组分中>2.00 mm和0.25~2.00 mm的比例显著较高,而<0.053 mm的比例则显著较低.与CF相比,2022 和2023 年COF处理下>2mm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01.95%和53.06%,但0.25~2 mm、0.053~0.25 mm和<0.053 mm的比例则与CF处理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计算发现,2022 和 2023 年COF处理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也比CF处理增加了25.95%和18.80%.结合线性拟合方程表明,当>2mm团聚体组分的比例增加1%,2022 和2023 年的带荚鲜重分别提高0.16 和0.19 t·hm-2,不带荚鲜重分别提高0.54 和0.67 t·hm-2;同时,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加 0.1 mm,带荚和不带荚的鲜重分别提高1.79~1.99 t·hm-2 和0.83~0.91 t·hm-2.因此,化肥配施有机肥是提升红壤坡耕地鲜食大豆产量的主要措施,且通过改善团聚体结构可以显著促进鲜食大豆增产.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长期定位施肥对玉米根际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钾素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李浩,柳开楼,万国湲,余喜初,叶会财,宋惠洁,胡丹丹,胡惠文. 2022

[2]长期不同施肥下黑土和红壤团聚体氮库分布特征. 刘震,徐明岗,段英华,张丽娟,张毅功. 2013

[3]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团聚体特性及不同组分钾素分配的影响. 柳开楼,黄晶,张会民,李冬初,韩天富,蔡泽江,王伯仁,黄庆海. 2018

[4]石灰配施微生物菌剂对大豆套种西瓜产量和红壤肥力的影响. 柳开楼,李浩,张景云,胡丹丹,宋惠洁,胡志华. 2022

[5]红壤团聚体力学和酸碱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胡国成,章明奎,韩常灿. 2000

[6]等钾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对红壤团聚体钾素分配的影响. 柳开楼,李继文,吴艳,刘佳,宋惠洁,徐小林,胡丹丹,杨延安. 2023

[7]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于树,朱平. 2008

[8]长期施肥对黑土团聚化作用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陈盈,闫颖,张满利,何红波,解宏图,张旭东,朱平. 2008

[9]长期施用猪粪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应. 龙光强,蒋瑀霁,孙波. 2012

[10]不同有机肥对云南高原红壤生产力的影响. 刘建香,郭云周,杜东英,张勤斌,李聪平. 2023

[11]施用有机肥对红壤旱地玉米产量与土壤性质的影响. 管建新,王泽云,王伯仁,刘淑军. 2016

[12]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磷素特征和流失风险研究. 夏文建,冀建华,刘佳,李祖章,余喜初,王萍,李大明,刘秀梅,王少先,李瑶. 2018

[13]鲜食夏大豆新品种淮鲜豆6号的选育. 徐海风,杨加银,罗伯祥,程保山,齐波. 2017

[14]鲜食大豆良种-沈鲜1号. 王德生. 2005

[15]不同鲜食大豆品种(系)在赤峰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周学超,丁素荣,魏云山,周艳芳,魏学,娜日娜,李峰. 2017

[16]鲜食大豆-西兰花-荷兰豆一年三茬高效栽培技术. 姜永平. 2014

[17]水保措施对红壤旱地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钟义军,黄欠如,武琳,叶川,成艳红,孙永明,章新亮. 2014

[18]12个鲜食大豆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和遗传距离分析. 姜永平,吴春芳,陈惠. 2007

[19]鲜食大豆徐春1号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王幸,王宗标,张祖明,孙石. 2006

[20]鲜食大豆区试高产性、稳产性分析方法的评选. 姜永平,吴春芳,陈惠,徐泉方.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