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第1染色体千粒重QTL的遗传分解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余守武

作者: 余守武;杨长登;樊叶杨;庄杰云;李西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第1染色体短臂;剩余杂合体;近等基因系;QTL;千粒重

期刊名称: 科学通报

ISSN: 0023-074X

年卷期: 2008 年 53 卷 012 期

页码: 1389-139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千粒重是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和改良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千粒重QTLQTGWT1-1初定位的基础上,利用分别在第1染色体短臂RM1-RM3746和RM151-RM243区间内呈杂合而背景纯合的2个水稻剩余杂合体(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RHL),衍生两个F6群体.对千粒重QTL进一步分析,在初定位的QTL QTGWT1-1所在区间检测到两个效应大小相近、方向一致的紧密连锁QTL GW1-1和GW1-2.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一个RHL 衍生群体中筛选到杂合区间分别为RM151~RM10404,RM10381~RM243,RM10435~RM259和RM10398~RM5359的4个单株.应用SSR标记进一步检测4套F2群体,从每套F2群体中分别筛选到母本珍汕97B和父本密阳46纯合型材料各10株,自交获得4套近等基因系材料并考察其千粒重.利用交迭重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法,将千粒重OTL GW1-1和GW1-2分别界定于392.9 KB的RM10376~RM10398 区间和308.5 KB的RM10404~RM1344区间,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珍汕97B,两个QTL之间表现为积加作用.这两个QTL的遗传分解为其克隆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分类号: S5

  • 相关文献

[1]水稻硅含量QTLqHUS6.1的精细定位. 龚俊义,吴季荣,王凯,樊叶杨,庄杰云. 2010

[2]水稻硅含量QTL qHUS6.1的精细定位. 龚俊义,吴季荣,王凯,樊叶杨,庄杰云. 2010

[3]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定位水稻粒重粒形QTL. 朱安东,孙志超,朱玉君,张荟,牛小军,樊叶杨,张振华,庄杰云. 2019

[4]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定位水稻株高QTL. 罗先富,刘文强,潘孝武,董铮,刘三雄,刘利成,阳标仁,盛新年,李小湘. 2022

[5]水稻第1染色体短臂粒长和粒宽QTL的精细定位. 余守武,樊叶杨,杨长登,李西明. 2008

[6]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分解水稻产量性状QTL. 杜景红,樊叶杨,王磊,庄杰云. 2008

[7]水稻粒重粒形QTL的定位及qTGW1.2/qGL1.2的验证. 杜成兴,张华丽,戴冬青,吴明月,梁敏敏,陈俊宇,马良勇. 2021

[8]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两个粒数QTL的分解与验证. 龚俊义,杜景红,樊叶杨,吴季荣,张克勤,庄杰云. 2008

[9]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QTL及其互作分析. 周立军,江玲,刘喜,陈红,陈亮明,刘世家,万建民. 2009

[10]培矮64S/93-11重组自交系分子图谱构建及千粒重QTL检测. 徐小飒,刘喜,赵志刚,周裕军,吴盛阳. 2011

[11]应用导入系群体进行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剖析. 康乐,李宏,孙勇,卢德城,张帆,黄道强,徐建龙,王志东,朱苓华,高用明,傅彬英,李康活,周永力,周少川,黎志康. 2008

[12]水稻千粒重QTL图谱整合研究. 鄂志国,吴殿星,庄杰云,王磊. 2008

[13]小麦Glu-1D位点HMW-GS近等基因系创制及对品质的影响. 蒋云,张连全,郝明,范超兰,甯顺腙,姜博,杨苗苗,张洁,吕季娟,刘登才. 2023

[14]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微效千粒重QTLqTGW1.2的验证与分解. 陈玉宇,朱玉君,张宏伟,王琳琳,樊叶杨,庄杰云. 2014

[15]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上微效千粒重QTL qTGW1.2的验证与分解. 陈玉宇,朱玉君,张宏伟,王琳琳,樊叶杨,庄杰云. 2014

[16]扬麦9号/CI12633 RIL群体中控制小麦粒重QTL位点的初步分析. 吴旭江,臧淑江,程凯,李东升,张伯桥. 2015

[17]春小麦千粒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其耐热性分析. 张业伦,孟雅宁,吕亮杰,梁丹,罗巧玲,兰素缺,张凯,何飞飞,兰彩霞,李杏普. 2021

[18]利用IF_2群体定位油菜含油量和产量相关性状QTL. 程爽,孙中永,黄吉祥,曹明富,赵坚义. 2013

[19]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周淼平,任丽娟,张旭,余桂红,马鸿翔,陆维忠. 2006

[20]小麦粒重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张泽源,李玥,赵文莎,顾晶晶,张傲琰,张海龙,宋鹏博,吴建辉,张传量,宋全昊,简俊涛,孙道杰,王兴荣.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