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发生危害及病原学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石瑞杰

作者: 石瑞杰;徐飞;宋玉立;李前进;刘露露;范志业;李亚红;韩自行;张姣姣;冯超红;王俊美;周益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Microdochium majus;M. nivale;鉴定;致病力

期刊名称: 植物病理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3 期

页码: 358-36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19—2020年,在河南省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了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小麦灌浆期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的发病率为35%,安阳市、漯河市和南阳市零星发病。通过对变褐叶鞘进行组织分离,得到74株白色稀疏绒状真菌分离物。基于多基因(ITS、β-tublin、RPB2和EF-1α)序列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和菌株形态鉴定结果表明:74株分离菌株中22株为Microdochium nivale,52株为M.majus。M.nivale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1.62~26.04)μm×(2.43~4.44)μm,平均为17.07μm×3.57μm(n=240),有1~3个隔;M.majus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5.63~33.82)μm×(3.36~8.95)μm,平均为25.14μm×5.45μm(n=240),有1~6个隔。M.nivale和M.majus两种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均为20℃,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平板上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93和0.89 cm·d-1。M.nivale在5~25℃下的平均生长速度均高于M.majus。M.nivale和M.majus在10℃条件下(PDA培养基)培养40 d后,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团,而其他温度产生的分生孢子团较少。代表性菌株菌丝体接种‘矮抗58’的结果表明,M.nivale和M.majus对‘矮抗58’发病率均为100%,病情指数分别为14.5~33.0和11.6~28.0,两种菌的致病力相当。本研究首次发现在河南省南阳、安阳、周口和漯河,M.majus和M.nivale可以引起小麦新病害即茎基褐腐病,研究结果为小麦茎基褐腐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S435.121.4

  • 相关文献

[1]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李伟,陈莹,张晓祥,张伯桥,于汉寿,陈怀谷. 2011

[2]天津地区猪链球菌3型菌株的致病性及耐药特性研究. 池晶晶,董志民,田向学,谭世旭,李秀丽,杨春蕾,任卫科,鄢明华. 2019

[3]广州地区一株绿僵菌的鉴定及其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力测定. 雷妍圆,王德森,薛志洪,吕利华,黄少华,章玉苹. 2020

[4]芝麻枯萎病病原菌致病力室内鉴定方法. 仇存璞,张海洋,常淑娴,魏利斌,苗红梅. 2014

[5]莱氏绿僵菌Mr006鉴定及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 胡飞,徐婷婷,彭辉,胡本进,苏贤岩,毕思佳,吴振晨,朱克旭,徐丽娜,王振营. 2024

[6]安徽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周坤能,夏加发,王元垒,云鹏,张彩娟,马廷臣,张爱芳,李泽福. 2022

[7]福建葡萄炭疽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雷龑,林雄杰,陈婷,刘鑫铭,蔡盛华,范国成. 2014

[8]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评价. 赵聚莹,蒋晓丽,贾海民,李术臣,石洁,张海剑. 2012

[9]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鉴定. 王翠,燕照玲,施艳,王振跃. 2013

[10]广东省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病原菌鉴定. 佘小漫,汤亚飞,蓝国兵,于琳,邓铭光,何自福. 2019

[11]云南省燕麦白粉病病原鉴定及致病力测定. 孙道旺,尹桂芳,卢文洁,李春花,王艳青,王莉花. 2017

[12]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致病力鉴定和致病类型分析. 易克贤,郑金龙,贺春萍,习金根,高建明,张世清,陈河龙,刘巧莲. 2014

[13]不同来源荔枝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新春,彭元科,王家保. 2015

[14]北京地区芹菜细菌性软腐病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田宇,马亚丽,何付新,马荣才,谢华. 2016

[15]典型和非典型猪瘟的病理变化比较. 张安■. 1990

[16]大玫北方 枯病菌与其轮作物丝核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比较研究. 赵桂东,朱海波. 1999

[17]大麦纹枯病菌与其轮作物丝核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比较研究. 赵桂东,朱海波,周玉梅,李茹. 1999

[18]稻纹枯菌酯酶同工酶、可溶性蛋白及致病力的研究初报. 李杨瑞,黄思良. 2005

[19]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致病力差异及其胞外酶活性的研究. 何忠,郑露露. 2011

[20]白叶枯病不同菌株的致病力研究. 李友荣,郑后涛,王延春,程富波,王晖珍.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