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养诱导条件对试管薯休眠期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广侠
作者: 陈广侠;董道峰;马伟清;刘芳;杨元军;王培伦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马铃薯;试管薯;休眠期;光照;温度
期刊名称: 山东农业科学
ISSN: 1001-4942
年卷期: 2011 年 01 期
页码: 35-38
摘要: 采用一步法进行试管薯的诱导,不更换培养基,不添加任何外源激素,研究试管苗培养阶段光照周期、光照强度、温度以及诱导阶段光照长度对"Favorita"、"Atlantic"和"克新1号"3个马铃薯品种试管薯休眠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管苗培养阶段光照强度对试管薯的休眠期无显著影响,而随着培养阶段光照长度的增加,试管薯的休眠期逐渐延长;试管苗培养阶段温度越高试管薯的休眠期则明显缩短;试管薯诱导阶段,黑暗诱导时间越长,试管薯的休眠期则越长。
分类号: S532.043
- 相关文献
[1]马铃薯试管薯诱导集成优化研究. 张武,齐恩芳,王一航,李玉萍,张勇. 2008
[2]温度和光照对落叶果树休眠与萌芽的影响研究. 周慧,李晓瑞,达海莉,王银惠,张晓倩. 2018
[3]光照长度、强度及温度对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马伟清,董道峰,陈广侠,刘芳,杨元军,王培伦. 2010
[4]Vict马铃薯试管薯培养条件筛选. 赵阳,李韬,王淑玲. 2014
[5]桂彩薯1号马铃薯花色苷提取方法的比较及降解影响因子研究. 刘国敏,吴玉,郑虚,叶亦心,韦兰刚,石达金,闫飞燕,邓英毅. 2020
[6]不同温度下有休眠棉种贮藏效果分析. 杨伟华,许红霞,王延琴,冯新爱,匡猛. 2009
[7]春秋两季马铃薯微型薯休眠期及发芽特性比较分析. 樊荣,宋波涛,谢从华,柳俊. 2009
[8]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陇薯7号'生长、产量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 曲亚英,李掌,郑永伟,白永杰,王敏,罗爱花. 2020
[9]不同种薯处理方式下云薯系列马铃薯品种的休眠特性及休眠对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李超,白建明,姚春光,包丽仙,梁淑敏,杨妍,隋启君. 2024
[10]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品种试管薯诱导因子研究. 李树生,郝文胜,韩志刚. 2015
[11]激素配比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和块茎形成的影响. 颉瑞霞,张小川,张国辉,余帮强,张新学,蔡翠翠,吴林科,郭志乾. 2018
[12]多抗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获得及农杆菌介导试管薯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齐恩芳,贾小霞,刘石,陈晓艳,黄伟,刘世海. 2020
[13]外源诱导剂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连勇,东惠茹,金黎平,纪颖彪,林桓,邹颖. 1998
[14]光照周期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张小川,张建虎,郭志乾,颉瑞霞,张国辉,张新学,余帮强,李玉莲. 2017
[15]外源激素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吴秋云,汤浩,蔡南通,邱永祥,罗文彬,李光星. 2006
[16]马铃薯试管薯贮藏方法研究. 张小川,颉瑞霞,郭志乾,张国辉,张新学,张建虎. 2017
[17]不同培养条件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吴秋云,汤浩,蔡南通,邱永祥,李光星,罗文彬. 2006
[18]脱毒马铃薯试管薯生产技术的改进. 邱彩玲. 2009
[19]白糖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颉瑞霞,张小川,王效瑜,郭志乾,吴林科,张丽,余帮强,张国辉. 2015
[20]白糖浓度与马铃薯试管苗长势及试管薯产量的相关性. 邱彩玲,宿飞飞,王绍鹏,李勇,刘尚武,高云飞,吕典秋.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随机分布条件下种群空斑对点格局分析结果的影响
作者:李聿泽;王鑫厅;李海兵;范静宇;姜超;刘芳;李素英;梁存柱
关键词:空斑;点格局分析;K(r)函数;g(r)函数;屏蔽
-
褐飞虱中富含丝氨酸/精氨酸的可变剪接因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研究
作者:贾毅帆;王新峰;王雅宣;刘芳;肖晶;魏琪;傅强;万品俊
关键词:褐飞虱;SR蛋白;可变剪接;RNAi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作者:刘芳;孟智勇;马浩波;李朋;宗胜杰;宋笑龙;王俊生;李岩;冀德红
关键词:烤烟;有机肥;无机肥;肥料配比;产质量
-
海藻糖浸球对低温胁迫后百合幼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肖金莹;彭启令;孟繁旭;张斯有;安定红;李佶憓;刘芳;姜海洋
关键词:百合;海藻糖;低温胁迫;萌发生长
-
低温鸡肉肠中蜡样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基因与药敏性分析
作者:都龙;杨宇恒;唐文翔;肖亚培;孙芝兰;刘芳;王道营
关键词:蜡样芽孢杆菌;鸡肉肠;分离鉴定;毒力基因;药敏性
-
响应面法优化链霉菌产支链蒽醌发酵培养基
作者:刘芳;权婷婷;张菲;石丽桥;刘曼莉;吴兆圆
关键词:链霉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响应面法;支链蒽醌
-
磺胺甲噁唑对绿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毒理学机制
作者:熊倩;田斐;刘芳;张林宝;张喆;陈海刚
关键词:磺胺甲噁唑;微藻;毒理学机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生物大分子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