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作物种植对双季稻根系酶活性及形态指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于天一

作者: 逄焕成;任天志;李玉义;唐海明;杨光立;肖小平;汤文光;陈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季作物;双季稻;根系酶活性;根系形态;产量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年卷期: 2012 年 32 卷 24 期

页码: 7894-790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基于湖南长沙7a定位试验,以冬闲为对照,研究了冬种马铃薯、紫云英及油菜为前茬作物对早、晚稻根系酶活性、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相比,冬种作物后早、晚稻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但其根系的活性氧清除能力更强(SOD、POD和CAT活性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膜脂过氧化作用带来的伤害;冬种不同作物对早晚稻根系形态的影响表现不一。冬种马铃薯和紫云英处理在早稻生育后期的根系优势明显,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晚稻根系生长,双季稻总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29%和7.76%,而冬种油菜抑制了晚稻根系生长,导致晚稻产量及双季稻总产分别降低6.31%和1.96%;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浆期较高的根长、根数、根体积和根表面积是冬种作物改善双季稻产量的主要原因。综合来看,冬种马铃薯和紫云英对于促进双季稻根系生长,提高稻谷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冬种油菜则不利于提高双季稻的稻谷生产力。

分类号: S511.42

  • 相关文献

[1]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张帆. 2021

[2]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模式氮、磷、钾养分 循环与产量可持续性特征. . 2019

[3]不同冬季作物对稻田蚯蚓及蚯蚓粪产量的影响. 李超,赵杨,郭立君,程凯凯,唐海明,黄敏,汤文光,文丽,汪柯,崔婷,肖小平. 2021

[4]番茄和辣椒秸秆还田对自身蔬菜幼苗生长及根系酶活性的影响. 杨冬艳,桑婷,冯海萍,赵云霞. 2020

[5]耕层土壤虚实结构优化春玉米根系形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白伟,孙占祥,张立祯,郑家明,冯良山,蔡倩,向午燕,冯晨,张哲. 2019

[6]耕地方式与有机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及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匡恩俊,李梓瑄,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朱宝国. 2020

[7]不同磷效率小麦根系形态、磷素转运及产量的差异分析. 黄晨晨,宋晓,黄绍敏,张珂珂,岳克. 2021

[8]不同追氮模式对河南沿黄稻区粳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付景,尹海庆,王亚,杨文博,张珍,白涛,王越涛,王付华,王生轩. 2021

[9]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根系、分蘖和产量的影响. 王红妮,王学春,赵长坤,李军,秦俭,龙祖利. 2019

[10]淹水对灌浆期冬小麦的根系形态、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李彩霞,周新国,郭冬冬,郭树龙,王和洲,陈金平,姜新. 2013

[11]不同种植方式生育后期湿涝胁迫对花生生物量、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张俊,汤丰收,刘娟,臧秀旺,张忠信,董文召,刘华,苗利娟,徐静. 2015

[12]夏玉米产量及根系生长对旱涝急转的响应特征. 高芸,吕海英,齐学斌,李平,梁志杰,张彦. 2022

[13]叶面硼肥对甜荞植株构型及产量的影响. 王雨,孔德章,王炎,赵权,张锦阁,黄小燕,黄凯丰. 2018

[14]生物质炭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李中阳,齐学斌,樊向阳,吴海卿,杜臻杰,李平,吕谋超. 2015

[15]连作对高粱生长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 樊芳芳,王劲松,董二伟,焦晓燕,丁玉川,武爱莲,郭珺,王立革. 2016

[16]施氮水平对青稞氮素吸收利用率、根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郭案铭,吴昆仑,姚晓华,姚有华. 2024

[17]种植模式对高密度下不同耐密性大豆品种根形态的影响. 王冬昭,饶德民,李琪瑞,程彤,于德彬,孟凡钢,赵婧,闫晓艳,邱强,张伟. 2023

[18]氮肥与密度互作对单粒精播花生根系形态、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刘俊华,吴正锋,沈浦,于天一,郑永美,孙学武,李林,陈殿绪,王才斌,万书波. 2020

[19]干旱胁迫对花生生育中后期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 丁红,张智猛,戴良香,慈敦伟,秦斐斐,马登超,李美,宋文武,康涛. 2013

[20]黄淮区不同年代冬小麦主栽品种根系性状及氮素利用率的差异. 陈欢,陈阜,乔玉强,郑成岩,邓艾兴,曹承富,张卫建.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