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志强

作者: 李志强;田春晖;于凤泉;赵旭;孙富余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水象甲;种群波动;防治压力

期刊名称: 辽宁农业科学

ISSN: 1002-1728

年卷期: 2017 年 04 期

页码: 80-82

摘要: 分析了辽宁省20余年来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种群密度数据,从田间可检出量到经济危害水平量只需几年时间,达到高密度种群数量仅需10年左右时间;之后在多数发生地区回复到经济危害水平数量上下,而在部分严重发生地区种群数量经几年下降到极低水平。根据昆虫种群波动理论并结合调查数据分析认为,严重发生地区种群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多年的高强度化学防治,天敌等因素制约其种群发展达到一定生态平衡,多数年份越冬期间的干燥气候也对越冬成虫的存活不利;而其他地区种群一直以低密度状态平稳波动是由物种在本地的生态特征所决定的。该结果预测,在持续放松化学防治现实情况下,经几年,辽宁省稻水象甲还会再次大发生。

分类号: S435.112.6

  • 相关文献

[1]环境条件对啮齿动物种群的影响. 黄彬,卫万荣,张灵菲,张燕堃,徐吉伟,杨国荣,张卫国. 2013

[2]贵州龙里越冬代稻水象甲卵巢发育进度调查. 张昌容,何永福,李鸿波,张忠民,江兆春,宋聚群. 2018

[3]金龟子绿僵对稻水象甲的致病性. 紫一秋,陈祝安. 2000

[4]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试验. 何永福,廖国会,袁洁,陈小均,李凤良,程英,江兆春,胡吉锋,张忠民. 2013

[5]不同药剂防控稻水象甲幼虫试验. 何永福,张忠民,叶照春,张昌容,陈小均. 2016

[6]不同育秧技术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 何海永,陈小均,廖国会,吴石平,张忠明,江兆春,何永福,李风良,袁洁. 2013

[7]基于MapObjects的稻水象甲疫情呈报地理信息系统. 邱荣洲,赵健,陈宏,池美香,赵建伟,翁启勇. 2012

[8]稻水象甲幼虫在水稻根部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何永福,廖国会,金剑雪,程英,张忠民,袁洁,陈小均,江兆春,胡吉锋. 2013

[9]吡虫啉和丁硫克百威拌种对稻水象甲的防控效果. 陈小均,廖国会,何海永,吴石平,何永福,杨学辉,谭清群,王莉爽,袁洁. 2014

[10]防治稻水象甲成虫药剂室内筛选. 叶照春,张忠明,何永福,廖国会,陈小均,何海永,吴石平,江兆春,胡吉峰,袁洁. 2012

[11]寄主植物对田间稻水象甲一代成虫取食斑数量与长度关系的影响. 蔡雪涛,郑永敏,商晗武,杨琼,唐启义,郑雪浩,程家安,祝增荣. 2007

[12]起始供食时间对稻水象甲冬后成虫繁殖、取食和存活的影响. 商晗武,程家安,蒋明星,张志涛. 2003

[13]中国稻水象甲的发生与防治. 商晗武,张志涛. 2004

[14]稻水象甲发生与防治技术. 白义川,谷希树. 1999

[15]稻水象甲与未发生区稻田土壤关系研究. 赵晓明,张增福,陆占军,杜伟,金波,杨卫东. 2018

[16]我国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何江,王小武,郭文超,丁新华,付开赟,张惠菊. 2020

[17]新疆主要稻区不同稻水象甲地理种群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测定. 刘秀红,王小武,丁新华,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郭文超. 2018

[18]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联合作用对稻水象甲成虫毒力测定. 朱晓敏,张强,李锋,李雪梅,王艳辉,高悦,赫思聪,田志来. 2020

[19]外来害虫稻水象甲入侵广西水稻主产区的风险分析(英文). 黄立飞,陈红松,姜建军,梁雪强,王伟力. 2015

[20]四川省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刘旭,蒲德强,彭云良.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