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氮肥有机替代条件下黑土DOC荧光光谱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久明

作者: 张久明;匡恩俊;迟凤琴;刘亦丹;周宝库;夏晓雨;王晓军;孙磊;常本超;魏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黑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溶性有机碳;三维荧光光谱

期刊名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SN: 1000-0593

年卷期: 2022 年 42 卷 009 期

页码: 2919-2923

收录情况: EI ; SC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有机无机肥配施是实现土壤培肥、减少无机肥施用的有效措施.为探讨黑土区有机肥替代无机肥(氮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有机肥不同比例替代化学氮肥,分析土壤DOC的含量及荧光光谱特征.结果表明,M(100% 有机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土壤DO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含量为325.97 mg·kg-1.与CK(不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荧光峰各波长均有不同程度蓝移,各处理土壤DOC的荧光指数(FI)分布在1.54~1.59范围内,腐殖化指数(HIX)均小于0.85,表明DOC来源受自生源和陆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土壤腐质化程度均较低.平行因子分析法分析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分别为2个腐殖质类组分(富里酸类物质和腐殖酸类物质)及1个类蛋白组分(类酪氨酸蛋白质物质).各施肥处理3个组分荧光强度均高于CK处理,其中M和M2 N2(25% 有机替代化学氮肥)处理下土壤DOC总荧光强度较高,C3组分荧光强度以M2 N2处理最高,土壤DOC中3个有机组分的相对比重以荧光组分C1最高,接近50%,表明该地区土壤中小分子物质占有较大比例,施肥能够提高土壤腐质化程度,有利于土壤DOC固定,合理的有机肥配施化学氮肥能增加DOC的有效性,提升土壤供肥能力.

分类号: S143.6

  • 相关文献

[1]黑土水溶性有机碳对有机物料还田的响应. 魏丹,蔡姗姗,李艳,金梁,王伟,李玉梅,白杨,胡钰. 2020

[2]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黑土作物产量与养分平衡特征. 郝小雨,周宝库,马星竹,高中超. 2015

[3]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氮和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 郝小雨,马星竹,高中超,陈苗苗,周宝库. 2015

[4]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2013

[5]Meta分析在采伐对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浓度影响中的应用. 李孟帆,王靖靖,王静,郭丁,傅华,侯扶江. 2019

[6]不同生物质炭对酸化茶园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孙贇,何志龙,林杉,张水清,柳维扬. 2017

[7]铜污染条件下生物炭对蚯蚓的生态毒理效应. 李莹,李小艳,周垂帆. 2021

[8]沿海滩涂水稻种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张蛟,崔士友,陈澎军,韩继军. 2022

[9]培养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裴鹏刚,张均华,朱练峰,禹盛苗,胡志华,金千瑜. 2014

[10]基于不同施肥模式添加生物炭后菜地土壤CO2释放特征及不同形态碳含量变化. 魏雪勤,孙楠,张旭博,张崇玉,王道龙,申华平. 2016

[11]干湿交替和外源氮对农田土壤CO_2和N_2O释放的影响. 张传更,高阳,王广帅,李双. 2018

[12]基于不同施肥模式添加生物炭后菜地土壤CO_2释放特征及不同形态碳含量变化. 魏雪勤,孙楠,张旭博,张崇玉,王道龙,申华平. 2016

[13]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莉,李玉义,逄焕成,王婧,丛萍,张珺穜,郭建军. 2019

[14]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太魁,朱波,王小国,杨小林. 2012

[15]稻田水体可溶性有机碳与可溶性氮对大气CO_2浓度增高的响应. 杨菲,郭嘉,户其亮,朱建国,张卫建. 2009

[16]棉秆炭对灰漠土活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潘金龙,唐光木,徐万里,马雪琴,张云舒,马海刚,贾宏涛. 2022

[17]土壤活性有机碳周年变化对紫云英翻压量的响应. 程会丹,鲁艳红,聂军,朱启东,聂鑫,曹卫东,高雅洁,廖育林. 2021

[18]土壤研磨粒径和硫酸钾浸提浓度对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的影响. 杨金钰,马雪琴,唐光木,王治国,许咏梅. 2015

[19]长期绿肥利用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夏文建,秦文婧,刘佳,陈晓芬,张丽芳,曹卫东,徐昌旭,陈静蕊. 2020

[20]干湿交替灌溉改善稻田根际氧环境进而促进氮素转化和水稻氮素吸收. 曹小闯,刘晓霞,马超,田仓,朱练峰,吴龙龙,张均华,金千瑜,朱春权,孔亚丽,虞轶俊.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