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尚东

作者: 吴俊;谭宏伟;刘永贤;熊柳梅;周柳强;谢如林;黄国勤;赵其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炼山;红壤;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生态评价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年卷期: 2013 年 33 卷 24 期

页码: 7788-779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炼山是我国南方林区清理林地的一种传统方法。以广西红壤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区域,通过样地调查和采样,应用培养和非培养(PCR-DGGE)等传统与现代分析方法分别对火烧迹地土壤肥力演变及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非炼山对照区相比,炼山1周后土壤剖面表层土壤(0—3 cm)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显著地高于对照。虽然中层土(3—25 cm)中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指标也呈现出与表层土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下层土(25 cm以下)却呈现出无规则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炼山4个月后,除磷含量外,土壤剖面各土层土壤中理化性状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低于非炼山对照区土壤。同时,炼山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对照区土壤,虽然表层土壤之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但剖面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却显著低于对照区土壤。说明炼山无助于长效提高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此外,虽然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与度指标在不同土层的变化不均一,但无论是炼山1周或4个月后,炼山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桉树人工林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度和均与度指标的下降,说明炼山方式也不利于桉树人工林,尤其是表层土壤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分类号: S714

  • 相关文献

[1]桉树人工林与邻近区域群落土壤肥力研究. 夏体渊,段昌群,张彩仙,付登高,段宗颜,达良俊. 2010

[2]香根草篱和稻草覆盖对红壤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柳开楼,李亚贞,秦江涛,胡惠文,周利军. 2015

[3]余江县稻田土壤肥力状况及其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平,熊又升,王兴祥,梁圆. 2010

[4]镁肥对小白菜产量、矿质元素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黄东风,王利民,李卫华,邱孝煊,罗涛. 2017

[5]外源氮在中、低肥力红壤中的转化与去向研究. 邵兴芳,申小冉,张建峰,徐明岗,张文菊,黄敏,周显. 2014

[6]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初步研究. 吕晓男,陆允甫,王人潮. 1999

[7]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肥力特征. 张璐,文石林,蔡泽江,黄平娜. 2014

[8]红壤区桉树人工林与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比较. 杨尚东,吴俊,刘永贤,熊柳梅. 2014

[9]南方红壤区西南桦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细菌多样性比较. 吴俊,谭宏伟,刘永贤,熊柳梅,周柳强,谢如林,黄国勤,赵其国. 2014

[10]红壤高产稻田系统能量转化特点及其肥力效应的研究. 林贤青,许德海,禹盛苗,李马裕,涂以芳,陈宏伟. 1995

[11]中国农牧交错带生态评价研究. 王志伟,王平,王迅,张学通,陈全功. 2009

[12]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评价与保护利用对策研究(上). 许健民. 2001

[13]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评价与保护利用对策研究(下). 许健民. 2001

[14]基于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的长江口生态健康状况评价. 谢志伟,杨刚,庄平,赵峰,耿智,蒋俊,张涛. 2024

[15]农业生态多维绩效评价研究进展. 王祺智,高懋芳. 2021

[16]空间信息技术在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张婷婷,张涛,侯俊利,高宇. 2014

[17]乳山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危害评价. 崔毅,辛福言,马绍赛,宋云利,陈碧鹃,陈聚法. 2005

[18]呼玛河生态评价与生态红线的研究. 吴晓春,霍堂斌,张鸿军,王天才. 2014

[19]江苏如东贝类养殖区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廖勇,黄厚见,李磊,袁骐,蒋玫,沈新强,王云龙. 2012

[20]长江中游地区稻麦生产系统碳足迹及氮足迹综合评价.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