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石含之

作者: 石含之;赵沛华;黄永东;吴志超;杜应琼;杜瑞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碳1sX射线近边吸收光谱

期刊名称: 生态环境学报

ISSN: 1674-5906

年卷期: 2020 年 29 卷 003 期

页码: 536-5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秸秆还田既可以缓解土壤污染问题又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及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质量.研究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结构的变化对了解碳周转规律、促进农业管理和生产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3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土壤,分别为红壤、褐土及黑土.实验分为对照处理和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水稻秸秆的秸秆处理.土壤在温室条件下培养24个月,每4个月取样一次,测定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及采用碳1s X射线吸收光谱测定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各类型有机碳含量.实验结果显示,(1)黑土中总有机碳含量最高,达29.5—32.5 g·kg?1,是红壤的4.7—6.4倍,褐土的3.9—4.9倍.加入秸秆后,红壤、褐土及黑土中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124%—196%、60%—110%和21%—28%.(2)3种土壤的对照中,有机碳主要以脂肪碳、羧基碳和烷氧碳存在.这3部分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在红壤、褐土和黑土中分别为69.1%—86.6、79.6%—88.5%和87.3%—90.3%.加入秸秆后,3种土壤中有机碳类型依旧是上述3种有机碳占主导.(3)秸秆处理使红壤和黑土中有机碳疏水性增强,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改善土壤结构起促进作用.(4)秸秆加入后,红壤和褐土中发生正激发效应,这两种土壤中有机碳结构简单、稳定性减弱;黑土中发生负激发效应,其中有机碳结构趋于复杂,稳定性增强.

分类号: S153.6+2%X144

  • 相关文献

[1]水稻秸秆还田下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曾宪楠,王麒,孙羽,宋秋来,冯延江,袁媛. 2016

[2]秸秆发酵还田提升土壤腐殖质含量与品质. 范如芹,周运来,李赟,卢信,刘丽珠,张振华. 2019

[3]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基于多级团聚体结构的物理和化学保护作用. 刘思佳,关松,张晋京,任军,蔡红光,安娜,宋欣蔚. 2019

[4]秸秆还田条件下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王旭东,庄俊杰,刘冰洋,李帅帅,赵鑫,刘洋,张海林. 2020

[5]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研究趋势. 曾宪楠. 2020

[6]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王秀娟,解占军,董环,赵颖,刘慧屿,娄春荣. 2018

[7]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莉,李玉义,逄焕成,王婧,丛萍,张珺穜,郭建军. 2019

[8]亚热带水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徐海静,柳开楼,郭长城,娄翼来,王义东. 2024

[9]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伟群,张久明,迟凤琴,匡恩俊,李梓瑄,杨忠赞,刘宝林,宿庆瑞. 2019

[10]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与有效氮磷对保氮增碳处理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 姬广庆,林海涛,毕玉波,李兆勇,宋玲玲,刘庆,王梅,沈玉文,王江涛. 2023

[11]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对秸秆施入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的影响. 姚影,何静,张一,李钰飞,伍玉鹏. 2015

[12]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高翔,沈阿林,寇长林,马政华,王文亮,郭战玲. 2012

[13]不同土壤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短期影响.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卞新民. 2013

[14]耕作深度调控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陈曦,张彦军,邹俊亮,李天姿,于媛,李晶. 2024

[15]中国秸秆还田面积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刘书田,窦森,侯彦林,郑宏艳,黄治平. 2016

[16]秸秆还田下褐土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 史康婕,周怀平,解文艳,杨振兴,程曼. 2017

[17]秸秆还田量对半干旱区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刘晖,吴红艳,冯建,王智学,胡琴琴,于淼. 2024

[18]还田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分配及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艳华,苏瑶,何振超,喻曼,陈喜靖,沈阿林. 2019

[19]病原菌诱导转录的水稻Rim2家族转座酶编码亚组的结构与分布. 田平芳,王国栋,吴刚,李群,罗利军,李德葆,何祖华. 2003

[20]植物质膜H~+-ATPase及其在胁迫中的反应. 毛桂莲,许兴,徐兆桢.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