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脉区域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战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旭
作者: 刘旭;梅旭荣;杨世琦;杨正礼;邢磊;刘宏元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秦巴山脉区域;农业经济;绿色发展
期刊名称: 中国工程科学
ISSN: 1009-1742
年卷期: 2020 年 01 期
页码: 9-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协同推进秦巴山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产业发展,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是关键内容。本文根据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的研究需求,深入分析该区域农业经济的现状,凝练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从农业发展政策、土地规模化经营、引导人才和资本定向流动、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劳动力素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世界名山品牌树立等方面完整阐述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针对性提出保障措施:推动区域发展的共同认识与学术研讨、示范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建立农村产业金融机制、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基层组织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等。研究建议,设立秦巴山脉区域农业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特区,通过生态制度创新引导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X22`F327
- 相关文献
[1]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二期). 徐德龙,刘旭,周庆华. 2020
[2]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考. 吕迎春,樊廷录,汤莹. 2019
[3]养猪业生产的环境污染与绿色发展建议. 高和坤,柳丽,李海兵. 2017
[4]鲜食葡萄绿色发展目标与“双减”增效关键技术. 吉沐祥,毛妮妮,彭燕琼,王建华,杨勇,邬劼,刘照亭. 2018
[5]大棚草莓化肥和农药“双减”增效技术目标与关键技术(英文). 王建华,成玮,邬劼,吉沐祥. 2017
[6]促进江苏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施振旦,沈新莲,周彤,沈贵银. 2018
[7]宁夏沿黄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量化研究. 黄亚玲,于萍,杨晓洁,门惠芹. 2015
[8]中国对美水产品贸易竞争力分析. 许伟,刘子飞,胡冰川. 2018
[9]中国罗非鱼养殖业排污量估算探析. 岳冬冬,李旭君,耿瑞,唐义强,阮雯,纪炜炜. 2018
[10]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郑微微,沈贵银. 2018
[11]绿色渔业发展战略研究. 崔利锋. 2018
[12]设施草莓绿色发展目标与“双减”增效关键技术. 吉沐祥,成玮,颜伟中,郭玉人,刁春友,邬劼. 2018
[13]关于加快推动广西甘蔗产业绿色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 贺贵柏. 2020
[14]瑞士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 吴高平,胡侠,陈良伟,陈先春,杨华,陈博恺. 2020
[15]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 吕珂,张彬,侯倩倩,王佳江,赵泽民,徐世艳. 2019
[16]科学制定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标准的思考与建议. 韩刚,许玉艳,刘琪,房金岑. 2019
[17]绿色发展背景下农户施肥及其决策行为研究进展. 王恒,易小燕. 2019
[18]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 王农,熊伟,孙琦,郑庆祥,郑戈,李无双,刘春光. 2019
[19]农业绿色发展制度机制创新:浙江实践. 徐雪高,郑微微. 2018
[20]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仇秀丽,池敏青,周江梅,张艳芳,翁伯琦.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甘平和明日见杂柑在南充市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作者:周立;陈品文;蒲成伟;何发;杜晓秋;张绩;周上铃;刘旭;杨贵川;黎德富;明星
关键词:南充市;甘平;明日见;引种表现;栽培技术
-
草地贪夜蛾与黏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作者:易春燕;刘旭;王燕平;刘昌华;刘虹伶;吕玉梅;文维书;雷贤富;张翠翠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黏虫;玉米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丰度
-
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与策略
作者:刘志勇;张怀志;白斌;李俊;黄林;徐智斌;陈永兴;刘旭;曹廷杰;李淼淼;陆平;吴秋红;董玲丽;韩玉林;殷贵鸿;胡卫国;王西成;赵虹;闫素红;杨兆生;畅志坚;王涛;杨武云;刘登才;李洪杰;杜久元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兴衰循环;持久抗性;基因聚合;种质创新
-
新时期种植业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战略研究
作者:韩昕儒;王秀东;王济民;袁龙江;梅旭荣;吴孔明
关键词:种植业;食物安全;供求预测;粮食供给保障
-
设施蔬菜根区土壤分层施肥机设计与应用
作者:冯磊;杨雅婷;刘旭;刘志良;郭玉林;李妍
关键词:设施蔬菜;分层施肥;施肥机;施肥机械化;设施农业
-
我国骨干农书中的作物种质资源
作者:刘旭;谭光万;孔垂正
关键词:农业古籍;骨干农书;作物种质资源;协同演变
-
土膜耕作法的土壤与作物效应研究
作者:杨世琦;颜鑫;韩钰
关键词:土膜耕作法(土膜);土壤;作物;效应;羧甲基纤维素铵(CMC-N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