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苦参碱水剂防治甘蓝蚜虫田间效果试验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侯云龙
作者: 侯云龙;李建平;杨桂华;李茂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甘蓝蚜虫;苦参碱;防治
期刊名称: 种子世界
ISSN: 1000-8071
年卷期: 2014 年 01 期
页码: 45-46
摘要: 经过2007~2008年的田间试验,评价了植物源生物杀虫剂—1.3%苦参碱水剂在不同施用剂量对北方秋季田间甘蓝蚜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3%苦参碱水剂在不同施用剂量(4.5g/hm2、6.0g/hm2、7.5g/hm2)下,两年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施药后1d为70.86%、70.38%和72.68%;施药后3d为79.39%、80.05%和84.57%;施药后7d为89.80%、90.81%和91.80%。
分类号: S436.35
- 相关文献
[1]苦参碱水剂对甘蓝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韩鹏杰,牛国飞,秦楠,张苗,张殿斌. 2018
[2]几种新颖的杀虫剂对甘蓝蚜虫防治效果研究. 高德良,庄占兴,庄治国,宋化稳,唐广新,徐娜娜,胡尊纪,刘钰. 2018
[3]七种烟碱类杀虫剂对甘蓝蚜虫的室内毒力比较. 庄明,高德良,徐娜娜,宋化稳. 2018
[4]6种药剂对甘蓝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分析. 张苗,韩鹏杰,牛国飞,秦楠,刘洋. 2017
[5]阿维菌素·苦参碱复配剂对菜青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 葛红,顾国华,韩娟,季桦,薛爱芳. 2006
[6]阿维菌素·苦参碱复配剂对朱砂叶螨的毒力及防效. 顾国华,葛红,韩娟,季桦,徐莉,薛爱芳. 2008
[7]新型生物农药鼠李糖脂及其复配剂对甘蓝蚜虫的防治效果. 孙星星,王凯,李红阳,高波,顾慧玲,张俊喜,周加春,朱富强. 2016
[8]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与苦参碱及其混配对葡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杨勇,王建华,吉沐祥,吴祥,陈宏州,李国平. 2016
[9]苦参碱和苦豆子总碱光分解及光分解抑制的研究. 吴传万,杜小凤,王伟中,田兴军. 2005
[10]植物源农药苦参碱防治韭蛆试验. 吴传万,杜小凤,杨文飞,唐金陵,王伟中,徐建明. 2004
[11]多杀霉素与苦参碱复配对草莓蓟马的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 吉沐祥,吴祥,肖婷,姚克兵,杨敬辉,李保同. 2013
[12]贵州栽培苦参中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敖茂宏,宋智琴,罗晓青,王代谷. 2009
[13]苦参碱制剂及其透皮制剂的皮肤刺激性试验. 杨良月,常建华,曹晓东,吴树清,王新生,王赫,王乔,钱琳娜. 2015
[14]防治苹果树枝干轮纹病药效对比试验. 孟晶岩,段泽敏,王贤苹,梁岩华,李霞,冯丽萍. 2011
[15]植物源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室内生物活性. 钟宝珠,吕朝军,孙晓东,覃伟权,彭正强. 2010
[16]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与苦参碱对两种马铃薯主要病害的毒力测定及评价. 杨帅,王文重,魏琪,董学志,毛彦芝,王玲,郭梅,李学敏. 2021
[17]3种不同药剂防治苹果瘤蚜田间试验. 张林林,焦蕊,刘金利,于丽辰,李立涛,许长新,贺丽敏. 2021
[18]苦参碱水解与水中降解研究. 程圆杰,郭雯婷,崔蕊蕊,庄占兴. 2019
[19]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联合作用对稻水象甲成虫毒力测定. 朱晓敏,张强,李锋,李雪梅,王艳辉,高悦,赫思聪,田志来. 2020
[20]0.6%苦参碱水剂防治茶尺蠖田间防效. 安哲,胡义元,段巧枝,黄丹娟,蔡智桂,陈勋.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耐盐转基因大豆事件AtARA6-A001外源插入片段侧翼序列及其应用
作者:孙星邈;侯云龙;王英哲;关诗宇;邱红梅;张玲
关键词:大豆;转基因;侧翼序列;重测序;定性PCR检测
-
低温和土壤偏干对玉米发芽的影响试验研究
作者:李建平;任景全;马艳敏;王冬妮;曹铁华;杨会兵;陈长胜
关键词:低温;土壤偏干;玉米;发芽;品种
-
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者:侯云龙;李健琳;李明姝;赵晶洁;崔正果;陈健;颜秀娟;郑宇宏
关键词:大豆;高产;抗病;国审;吉育513;栽培技术
-
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作者:田成丽;张金花;朱峰;韩日畴;李茂海
关键词:昆虫病原线虫;活体培养;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固液双相培养;应用技术
-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藏粮于地”的模式和效果
作者:李俊杰;肖琴;吴海霞;李建平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农地金融;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贷款模式
-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对次季节-季节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影响
作者:胡榕;李建平;侯兆禄
关键词: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S2S尺度可预报性;热带季节内振荡;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
-
吉林省大豆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吕叶;董青松;陈亮;侯云龙;刘德泉;王跃强;张君;王新风;张玲;于维;邱红梅
关键词:大豆;品种;SNP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