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玉蕈生物学特性及子实体农艺性状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红

作者: 王红;岑宇晴;刘俊杰;刘岩岩;李红;黄竹青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斑玉蕈;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热图聚类分析

期刊名称: 北方园艺

ISSN:

年卷期: 2024 年 005 期

页码: 112-11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以14株斑玉蕈菌株为试材,采用子实体农艺性状测定、营养成分检测,并通过热图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斑玉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子实体农艺性状,以期为斑玉蕈工厂化生产中的菌种筛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斑玉蕈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0.67 mm·d-1,其中12株成功出菇。斑玉蕈菌株生育期为113~126 d,第一潮菇产量为11.24~88.44 g,生物转化率为11.55%~90.56%。斑玉蕈子实体为簇生型,菌盖颜色分为白色、浅褐色、褐色和暗褐色4种颜色,单个子实体质量为0.70~2.73 g,单株个数为15.67~47.00个,菌盖直径为9.67~17.29 mm,菌盖厚度为3.71~7.76 mm,菌柄长度为40.72~80.29 mm,菌柄直径为5.39~13.69 mm。斑玉蕈子实体含水量为80.46%~93.72%,灰分含量为3.59%~8.69%,总糖含量为156.29~295.11 mg·g-1,纤维素含量为96.29~167.32 mg·g-1,粗蛋白含量为21.98~40.36 g·kg-1,粗脂肪含量为1.07%~2.21%,氨基酸总量为3 630.72~10 364.06μg·g-1。热图聚类分析表明,褐色品系的Z3、Z14和白色品系的Z4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产量和子实体状态相对较好,具有更好的开发和推广前景。

分类号: S646

  • 相关文献

[1]应用变色法筛选斑玉蕈优良杂交子. 张津京,冯志勇,刘洋,赵静,陈明杰,汪虹,宋晓霞,陈辉. 2016

[2]饲用高粱营养价值及人工瘤胃降解特性. 李珊珊,白彦福,王婷,张娇娇,刘筱嘉,丁路明,王虎成,冯强,贺春贵,龙瑞军,尚占环. 2018

[3]6个蒜苗品种在宁夏南部地区的引种栽培效果. 王学铭,侍梅,刘占国,冯海萍,苏存录,单海波. 2017

[4]'闽北翅果菊'新品种的选育. 黄水珍. 2023

[5]9个不同使用类型木薯品系在合浦县的适应性研究. 罗燕春,赵鑫鑫,盘欢,廖琦,俞奔驰,劳赏业,范锡恩,刘翠娟,李荣云,曾新华,付海天. 2024

[6]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评价筛选研究. 姬月梅,罗瑞萍,赵志刚. 2011

[7]光敏型高丹草复种穴播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贺春贵,何振富,王斐. 2017

[8]双孢蘑菇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贾培松,罗影,贾文捷,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郝敬喆,王振津,李娅娅,魏鹏. 2018

[9]斑玉蕈多糖的酶辅助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郑义,邵颖,陈安徽,朱园园,张娜娜. 2013

[10]斑玉蕈菌株的IGS2序列和RAPD分析. 潘越,陈辉,冯志勇,陈明杰,汪虹,张津京. 2013

[11]斑玉蕈菌种质量LBL评价法作用机理初探. 赵楚楚,陈辉,冯志勇,陈明杰,汪虹,张津京. 2013

[12]斑玉蕈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张津京,陈辉,冯志勇,陈明杰,汪虹. 2011

[13]培养基中添加海藻糖对大球盖菇、斑玉蕈菌丝生长的影响. 杨焕玲,查磊,赵旭,赵妍,王倩,余昌霞,陈明杰. 2019

[14]蟹味菇和白玉菇的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评价与分析. 吴莹莹,鲍大鹏,李燕,李金鑫,王莹,周陈力,曹娜,高利慧,陈洪雨. 2021

[15]斑玉蕈栽培菌株遗传变异与生长速率GWAS分析. 龚明,李燕,鲍大鹏,尚俊军,杨瑞恒,周陈力,万佳宁,吴莹莹. 2021

[16]信息素信号通路基因在斑玉蕈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 陈辉,郝海波,赵静,王倩,隽加香,陈明杰,冯志勇,张津京. 2020

[17]斑玉蕈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皂苷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辉,冯志勇,冯川,陈明杰,汪虹,王倩,宋晓霞,赵妍,叶明,张津京. 2017

[18]CWI和HOG信号通路基因在斑玉蕈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 吴雪兰,郝海波,黄建春,王倩,陈明杰,冯志勇,陈辉,张津京. 2021

[19]芳香族化合物对斑玉蕈菌丝生物量、漆酶活性及其转录水平的影响. 张津京,陈明杰,冯志勇,黄建春,宋晓霞,汪虹,陈辉. 2016

[20]曲酸对斑玉蕈子实体形成过程中木质纤维素酶的影响研究. 张津京,汪虹,陈明杰,王倩,宋晓霞,隽加香,冯志勇,叶明,陈辉.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