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措施下松嫩盐碱区苜蓿生产性能及土壤特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多伽

作者: 王多伽;刘笑笑;齐宝林;王志锋;郭兴玉;高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栽培;苜蓿;生产;土壤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1672-416X

年卷期: 2023 年 21 卷 024 期

页码: 8265-827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条件下苜蓿在苏打盐碱地上生长情况及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得出最佳栽培组合,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比不同播种方式、播种量、施N肥量、施P肥量下苜蓿草产量、营养品质及土壤有机质含量、pH等特性.结果表明:苜蓿草产量及品质以A1B3C3D3处理组合最佳,即撒播(A1)、播种量 18.00kg/hm2(B3)、施N量 100.00kg/hm2(C3)、施 P 量 67.50kg/hm2(D3).种植当年鲜重最高为580.00g/m2,干重为218.65 g/m2;粗蛋白含量达到23.09%,高于其他各组.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对苜蓿草产量影响较大,其次是磷肥,氮肥对草产量影响很小.施肥可以提高苜蓿品质,施磷肥的作用大于施氮肥.土壤特性分析显示,随土层深入各处理组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全氮(total nitrogen,TN)、有机质(organic matter,SOM)含量逐渐降低,土壤pH和电导率逐渐变大.种植苜蓿可以增加SOM含量,降低土壤电导率和pH值,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0~10 cm 土层SOM含量平均增加74.27%,pH降低1.69%,电导率降低52.87%;施磷肥对0~10 cm 土层TP含量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不同栽培措施对苜蓿生产性能影响很大,提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草产量,施肥可以提高苜蓿品质,种植苜蓿可以改变苏打盐碱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质量.

分类号: S541.9

  • 相关文献

[1]我国苜蓿研究与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王聪明,李才才,白梨花,于林清,乌恩. 2011

[2]美国苜蓿产业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刘玉凤,王明利,胡向东,石自忠. 2014

[3]我省优质稻米研究开发的现状、目标和措施. . 2000

[4]世界蓝莓生产历史与发展趋势. 苑兆和. 2003

[5]日本的草莓生产现状和新动向. 蒋桂华,谢鸣,张慧琴,孙崇波. 2002

[6]中国棉业科技进步30年——四川篇. 刘朝辉,毛正轩. 2009

[7]中国棉花辉煌70年——我国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棉花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毛树春,毛树春,李亚兵,董合忠. 2019

[8]苜蓿施用污泥效果的研究Ⅱ 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元素含量的影响. 付华,王玉梅,周志宇,张洪荣,李雪瑞,左秀娟. 2002

[9]不同苜蓿品种对土壤脲酶及氮素的影响. 孟庆英,张春峰,冯鹏,朱宝国,王囡囡,高雪冬,张海玲,刘姿彤. 2014

[10]狼毒在土壤里腐解过程中对苜蓿化感作用的研究. 周淑清,王慧,黄祖杰,刘一凌,胡卉芳. 2008

[11]土壤磷可逆转化及苜蓿施磷反应指标. 赵建强,万淑贞,李中平. 1990

[12]影响烟草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因子的研究进展. 周清明,王业建. 2006

[13]栽培羊肚菌土壤及其消毒方式比较试验. 李银双,李倩,杨梅,陈引彩,王亚楠,孙丽娟,莫忠妹,张钦语. 2022

[14]苏南丘陵区秋播苜蓿苗期杂草化学控制试验. 戚志强,胡跃高,曾昭海,傅反生,储国良. 2005

[15]2012年1-12月中国进口苜蓿数据分析. 吕礼良,安载学,韩成伟. 2016

[16]苜蓿制种灌水方式探讨. 孟季蒙,张震,尹君亮. 2012

[17]苜蓿重要农艺性状关联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陈丽,金樑,王晓娟. 2009

[18]42个苜蓿品种间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孙卉,朴政玉,曲柏宏,孙祎龙. 2017

[19]2013年1-12月我国进口苜蓿数据分析. 吕礼良,安载学,韩成伟. 2017

[20]苜蓿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杨威,陈东明.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