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广西蔗田土壤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孔隙结构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松
作者: 王松;张硕;张钰;张红霞;黄太庆;甘磊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蔗田;耕作方式;土壤孔隙;CT扫描;三维重构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24 年 55 卷 009 期
页码: 2613-262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究传统旋耕与粉垄耕作方式对广西蔗田土壤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孔隙结构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甘蔗生产中合理选择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蔗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粉垄耕作20 cm(F20)和传统旋耕20 cm(X20)2种处理,于甘蔗伸长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0~4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布、容重及有机质含量;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并结合ImageJ 1.53c及MATLAB 2019a等软件分离获取土壤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孔隙的二维和三维特征参数,并对2种处理下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构可视化.[结果]与X20处理相比,F20处理0~40 cm土层的黏粒含量平均值显著降低32.16%(P<0.05,下同),而粉粒含量平均值显著提高12.82%.F20处理0~10 mm孔径范围的二维生物性孔隙数量高于X20处理,二者非生物性二维孔隙数量差异不明显;F20处理的生物性孔隙圆度较X20处理显著提高10.58%.在孔隙三维参数中,F20处理的生物性孔隙连通度较X20处理显著提高67.55%,其余参数均小于X20处理;F20处理非生物性孔隙的孔隙度、弯曲度、连通度和比表面积均低于X20处理,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三维重构图中,X20处理生物性孔隙多分布在0~10 cm土壤表层区域,F20处理的生物性孔隙则在10~30 cm土层中形成了更多向下延伸的连续管状结构;X20处理的非生物性孔隙分布较疏松,F20处理的作物根系主要生长区周围存在较多非生物性孔隙.[结论]粉垄耕作形成的生物性孔隙结构优于传统旋耕,特别是在形成上下连通的生物性孔隙和更密集的非生物孔隙分布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更好地促进水肥运移通道的形成.在广西甘蔗种植过程中,可采用粉垄耕作以有效改善土壤孔隙结构.
分类号: S152.4%S566.1
- 相关文献
[1]广西地区甘蔗粉垄与旋耕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特征变化. 张硕,王松,张钰,张红霞,韦本辉,黄金生,甘磊. 2024
[2]广西某露天矿区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的孔隙特征. 王松,张硕,张钰,张红霞,黄太庆,甘磊. 2024
[3]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研究土壤改良措施下土壤孔隙. 杨永辉,武继承,毛永萍,韩庆元,何方. 2013
[4]免耕对土壤剖面孔隙分布特征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毛永萍,何方,张洁梅,高翠民,潘晓莹,王越. 2018
[5]保水剂对土壤孔隙影响的定量分析. 杨永辉,武继承,韩庆元,何方,韩伟锋,杨先明. 2011
[6]秸秆覆盖对广西甘蔗地土壤水分与结构变化的影响. 甘磊,张俊,郑思文,韦本辉,李健,李帅,邓婉珍. 2021
[7]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改良及其冬小麦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刘卫玲,刘卫玲,程思贤,吴健,李娜,杨丽,王红梅,赵亚丽,李潮海. 2020
[8]不同粉垄深度对甘蔗地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 盛勇创,王释苇,张硕,王健豪,常成,张红霞,黄金生,甘磊. 2023
[9]多视角深度相机的猪体三维点云重构及体尺测量. 尹令,蔡更元,田绪红,孙爱东,石帅,钟浩杰,梁世豪. 2019
[10]基于三维重构技术的拖拉机燃油箱建模. 马庆良,罗长海,孟志军,刘卉. 2017
[11]ISAF重构算法密度函数快速计算模型. 王功明,张法,樊莉亚,孙飞,刘志勇. 2013
[12]辣椒植株三维重构与可视化研究. 乔桂新,温维亮,彭亚宇,郭新宇,赵丽丽. 2012
[13]玉米三维重构及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郭新宇,赵春江,肖伯祥,邓旭阳,孙广宇,王纪华. 2007
[14]果子狸呼肠孤病毒结构的冷冻电镜三维重构. 孙伟,邵昱昊,杨崇文,朱平,王靖飞. 2013
[15]烟草地上部植株三维重构与可视化. 王芸芸,温维亮,郭新宇,赵国辉,陆声链,肖伯祥. 2013
[16]施用糖蜜酒精发酵液对蔗田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吴俊,赵久成,谭宏伟,李杨瑞. 2012
[17]糖厂滤泥、酒精发酵液对蔗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 唐其展,刘忠,陈桂芬,王影,谭裕模. 2009
[18]秸秆覆盖对粉垄蔗田土壤有机碳及CO2排放的影响. 陈仕林,蒙炎成,胡钧铭,俞月凤,李婷婷,张俊辉,陈渊,韦本辉,韦翔华. 2021
[19]65%甲·灭·敌草隆防除蔗田杂草的效果. 申科,黄应昆,李文凤,罗志明,尹炯,毛永雷,徐宏,杨绍聪. 2012
[20]40%氰草津胶悬剂防除蔗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 黄应昆,李文风,罗志明,许国斌.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水稻种质资源淹水成苗特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作者:张硕;何永刚;李博;杨晓龙;査中萍;郭英;焦春海;徐延浩;蔡海亚
关键词:水稻;种质资源;淹水成苗;鉴定筛选
-
水稻新品种黑科稻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者:王松;商全玉;殷大伟;刘安晋;杨秀峰;贲子玥;刘凯
关键词:极早熟;水稻新品种;黑科稻1号;选育;栽培技术
-
57NG208与南涧果蔗正反交后代的抗倒伏性评价
作者:俞华先;安汝东;桃联安;经艳芬;郎荣斌;边芯;张钰;刘新龙;刘家勇;赵丽萍;刘洪博;张革民;张保青
关键词:大茎野生种;南涧果蔗;抗倒伏;农艺性状
-
小麦扬麦18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表型变异分析
作者:杨彩仙;张敏;李博;张硕;徐乐;徐延浩
关键词:辐射诱变;高能混合粒子场;小麦;突变体库
-
南方红壤区典型母质发育土壤硒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作者:潘丽萍;江泽普;廖青;陈锦平;黄太庆;刘永贤;邢颖
关键词:南方红壤;不同母质;土壤硒;有效硒;硒形态
-
极早熟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黑粳15
作者:商全玉;刘安晋;王松;刘柏庆;刘显元;张习文;吴俊彦;刘凯
关键词:极早熟;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黑粳15
-
旱生植物水力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作者:潘颜霞;许浩;张亚峰;张红霞
关键词:水力性状;经济性状;模型模拟;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