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解松峰

作者: 解松峰;吉万全;王长有;胡卫国;李俊;张耀元;师晓曦;张俊杰;张宏;陈春环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穗部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9 年 24 期

页码: 4437-44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穗部性状是小麦重要的产量性状,在小麦产量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开展小麦穗部性状遗传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对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以主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为指标,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来自母本品冬34与父本BARRAN及其衍生的F7:8、F8:9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以确定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估计遗传效应值及遗传率。【结果】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是B-2-1(PG-AI),符合2对连锁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长的多基因遗传率是90.64%,小穗数的多基因遗传率是89.52%,穗长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9.39%,小穗数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10.50%;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G-1(MX3-AI-A),符合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多基因+加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69.39%,多基因遗传率是29.94%,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2.18%。控制穗粒数的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和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数值相等,同是4.56,具有正向效应。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效应和第1对主基因×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均是-1.64,且为负向效应。加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相等,均是-6.02。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15,表现为较低的正向遗传效应;小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H-1(4MG-AI),符合4个主基因+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81.50%。第1至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22、0.18、-0.20和0.24,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7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4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0,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4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绝对值相同,效应相反,前者值是0.03,后者值是-0.03。加性和第3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06。【结论】小麦穗部性状以多基因遗传效应为主,符合数量遗传特征,易受环境影响。小穗粒数存在着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小,小穗粒数可作为有效改良穗部性状早期选择的直接指标,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重要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解松峰,吉万全,张耀元,张俊杰,胡卫国,李俊,王长有,张宏,陈春环. 2020

[2]春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李树华,张文杰,白海波,吕学莲,董建力,惠建,魏亦勤,康学兵. 2017

[3]甘蓝型油菜分枝角度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遗传效应. 汪文祥,胡琼,梅德圣,李云昌,周日金,王会,成洪涛,付丽,刘佳. 2016

[4]甘蓝型油菜DH群体抗裂角性的遗传分析. 王会,桑世飞,梅德圣,李云昌,刘佳,付丽,王军,陈玉峰,胡琼. 2014

[5]胡麻温敏雄性不育产量相关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王利民,张建平,党照,党占海. 2016

[6]烟草茄尼醇含量的遗传分析. 向德虎,赵韬智,杜咏梅,张忠锋,闫宁,黄文昌,王爱华,付秋娟,宫亚楠. 2015

[7]烟草青枯病抗性遗传效应分析. 耿锐梅,程立锐,刘旦,张兴伟,蒋彩虹,冯全福,罗成刚,陈志强,王绍美,曹长代,张国超,杨爱国,任民. 2019

[8]甘蓝型油菜DH群体种子活力性状的遗传分析. 蔡鑫,成洪涛,陆光远,梅德圣,桑世飞,付丽,王会,储文,丁炳莉,汪文祥,胡琼. 2019

[9]烤烟不同生育时期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姚志敏,张兴伟,向德虎,戴培刚,刘艳华. 2016

[10]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杂交种穗部性状遗传研究. 万立波,桑健,臧宏图,贺长健,高玉山,万丽红. 2006

[11]玉米4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高祥扩,杨克昌,黄清梅,鲁用强,冯素芬,赵自仙,赵翠英. 2012

[12]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ATM3314育性遗传研究. 周菊红,李轲,何蓓如,胡银岗. 2010

[13]小麦抗病新材料S42抗赤霉病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张勇,张伯桥,高德荣,程顺和. 2005

[14]人工合成小麦CI-LD抗穗发芽遗传特性分析. 蒲宗君,李式昭,李俊,杨恩年. 2015

[15]扬麦17/宁麦18的F_2群体穗部性状QTL定位. 梁秀梅,胡文静,李东升,程婧晔,吴荣林,程晓明,程顺和. 2018

[16]小麦穗部性状和株高的QTL定位. 王佳佳,王盈盈,张照贵,李冰,张桂芝,李斯深. 2015

[17]燕大1817/北农6号重组自交系群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吴秋红,陈娇娇,陈永兴,周升辉,傅琳. 2015

[18]黄淮麦区北片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帅,张希兰,张娜,赵明辉,乔文臣,孙丽静,李辉,傅晓艺,何明琦,纪军,李俊明. 2020

[19]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王书文. 2004

[20]利用永久F2群体定位小麦穗部性状相关的QTL. 刘阳娜,刘丽华,张风廷,张立平,苑少华,张明明,李宏博,庞斌双,赵昌平.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