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系)与小麦白粉菌的相互作用——Ⅰ.小麦白粉菌毒力频率和毒性基因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锡锋

作者: 王锡锋;何家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毒力频率;联合致病性;毒性基因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1988 年 3 卷 01 期

页码: 73-79

摘要: 1985—1987年在温室条件下,采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小麦白粉菌群体,对本省当前推广的小麦品种的毒为频率均大于76.55%;区试品种(系)中的花培28和周80—48的毒力频率分别为6.25%和8.75%,抗性较好.利用联合致病性分析,确定了花培28与百泉792、郑州7920和周80—48是今后适于推广的品种组合.研究初步证明豫东、西、南部的小麦白粉菌群体结构基本相似.毒性基因V_1、V_(3b)、V_(3c)、V_5和V_9的平均频率较高(66.67—82.76%),V_2、V_(2x)、V_4、V_(4(+))和V_8的平均频率低(7.06—13.38%).并讨论了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源利用等问题.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及毒力频率初步研究. 孟庆林,张匀华,季宏平,王芊,孙毅民. 2005

[2]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研究. 季宏平,孟庆林,王芊,张匀华,石凤梅. 2007

[3]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及其致病性测定. 王锡锋,张忠山,何家泌,刘红彦. 1992

[4]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纯系对田间稻瘟病菌的选择. 夏欣,陈平,杨伟,徐返,王云月,李成云,郑凤萍,刘永胜,谢勇. 2018

[5]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流行预测研究. 杨华安,陶碧华,孟庆玉,谢水仙,宋位中,袁文焕,杨家秀,李艳芳. 1991

[6]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品种资源在青海对晚疫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孙海宏,叶广继,王芳,周云,王舰. 2010

[7]1997年我国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分析. 陈万权,陈扬林. 1998

[8]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毒性基因的初步研究. 胡长程,谢水仙. 1994

[9]山西省不同生态区小麦叶锈菌毒性研究. 原宗英,武英鹏,李艳芳. 2001

[10]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及水14致病类型毒性基因分析. 曹世勤. 2008

[11]基于稻瘟病菌毒性基因的穗颈瘟抗性鉴定菌系筛选与应用. 兰波,陈建,阴长发,李湘民,杨迎青. 2022

[12]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毒性监测. 原宗英,武英鹏,刘敏捷. 2017

[13]2012年云南省会泽县马铃薯晚疫病菌小种结构分析. 杨丽娜,段国华,覃雁瑜,祝雯,潘哲超,隋启君,詹家绥. 2016

[14]山西省小麦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毒性研究. 原宗英,武英鹏,李艳芳,曾卫芳. 2005

[15]云南省马铃薯致病疫霉毒性基因组成及毒力结构研究. 赵志坚,李灿辉,曹继芬,孙道旺,杨明英,王军. 2007

[16]感染我国重要小麦抗源材料贵农22的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及致病性初步分析. 贾秋珍,黄瑾,曹世勤,张勃,王晓明,金社林. 2012

[17]尖孢镰刀菌专化型及生理小种分子检测研究进展. 张吉祥,凌键,谢丙炎,杨宇红. 2013

[18]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和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许泽永,何礼远. 1999

[19]中国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31号的研究. 吴立人,徐世昌,金社林,贾秋珍,袁文焕,杨家秀. 1996

[20]黄淮麦区26个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初步鉴定. 井长勤,陈荣振,屈艾,王奎荣.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