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廖杰

作者: 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7 年 20 卷 02 期

页码: 300-304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利用“川麦42”ד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株系),对抽穗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此外,对群体中农艺性状突出的株系进行了分析,6个株系表现为产量超高亲20%,19个株系的综合性状均较好。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穗重型小麦品种川麦42与穗数型品种川农16遗传差异的SSR标记分析. 曾云超,杨玉敏,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07

[2]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2009

[3]大麦赤霉病鉴定方法与抗性评价. 李雷,杨建明,朱靖环,汪军妹,贾巧君. 2012

[4]粳稻02428突变体RIL孕穗期耐冷性状与糙米功能成分的遗传分析. 谢勇武,曾亚文,谭属琼. 2018

[5]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两年QTL剖析. 郭龙彪,罗利军,邢永忠,徐才国,梅捍卫,王一平,钟代彬,钱前,应存山,石春海. 2003

[6]杂交谷子重组自交系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赵芳,张晓磊,魏玮,赵治海,王晓明,宋国亮. 2021

[7]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郭龙彪,罗利军,钟代斌,梅捍卫,王一平,余新桥,应存山. 2001

[8]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分析和利用. 阮新民,施伏芝,从夕汉,罗志祥. 2016

[9]利用籼稻RIL分析穗颈瘟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 林宇,李永洪,何珊. 2019

[10]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黄大辉,邱永福,张月雄,刘芳,马增凤,刘驰,李容柏. 2014

[11]长脖黄×大叶密合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李海洋,李荣华,赖瑞强,吕永华,夏岩石,张振臣,郭培国. 2017

[12]汕优63重组自交系群体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和利用. 郭龙彪,罗利军,邢永忠,徐才国,梅捍卫,王一平,余新桥,应存山,石春海. 2002

[13]水稻汕优63重组自交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s和互作分析. 郭龙彪,罗利军,邢永忠,徐才国,王一平,梅捍卫,钟代彬,应存山,石春海. 2002

[14]大拇指矮×偃展1号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王变银,杜旭烨,翟军,李安飞,贾继增,孔令让. 2011

[15]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16]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17]不同N、P、K营养水平下“川麦42”苗期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李俊,陈华华,王玲玲,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18]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9]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刘泽厚,万洪深,杨凡,王琴,唐豪,杨宁,杨武云,李俊. 2024

[20]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李朝苏,郭大明,李华,吴春,代昌富,李俊.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