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大豆种质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葛一楠

作者: 葛一楠;孙君明;韩粉霞;于福宽;张晶莹;马磊;张金巍;闫淑荣;杨华;刘章雄;邱丽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种质;异黄酮;HPLC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11 年 12 卷 06 期

页码: 921-92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HPLC检测方法,对100份不同来源的代表性大豆种质进行异黄酮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大豆种质中主要含有6种异黄酮组分,分别为黄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丙二酰基黄豆苷、丙二酰基黄豆黄苷和丙二酰基染料木苷,且异黄酮含量在不同生态区间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异丰富;南方产区大豆品种的异黄酮总含量最高,黄淮大豆产区次之,北方大豆产区最低;6种主要异黄酮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33.44%~52.03%。相关分析表明异黄酮总含量与各主要组分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高异黄酮含量的大豆种质2份,分别为平顶黑豆和PI-567479,低异黄酮含量的大豆种质2份,分别为茶色豆和牡丰1号,可以用于大豆异黄酮育种或遗传研究。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检测饲料中大豆异黄酮的主要组分含量. 张晶莹,孙君明,李斌,韩粉霞,闫淑荣,田玲,陈明阳,邹筱,范胜栩,杨华. 2013

[2]吉林省普通大豆品种(系)异黄酮含量分析. 宋志峰,王丽,孟凡钢,王新风,黄璜,马巍,富健. 2009

[3]红三叶草提取物中四种异黄酮的HPLC检测方法. 李彦军,郑楠,王加启,赵圣国. 2022

[4]快速检测大豆籽粒中十二种异黄酮组分的HPLC方法. 孙君明,孙宝利,韩粉霞,闫淑荣,杨华,菊池彰夫. 2009

[5]HPLC法同时测定安徽产野葛、粉葛中6种异黄酮成分. 程江华,张继刚,王灼琛,谢宁宁,黄晶晶,丁之恩. 2017

[6]ICP-MS/ICP-AES测定不同种质槟榔果实微量元素及HPLC测定氢溴酸槟榔碱. 卢丽兰,周亚奎,王彩霞,战晴晴,甘炳春. 2013

[7]大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孙明明,王萍,李智媛,吕世翔,王冠,韩英鹏,李文滨. 2018

[8]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初步研究. 胡润芳,张玉梅,陈宇华,林国强. 2017

[9]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GmCHS基因表达及异黄酮含量变化分析. 王爽,张顺斌,王旭东,于佰双,陈井生,王惠,段玉玺. 2021

[10]大豆加工品质的资源筛选和遗传改良的研究 Ⅰ.大豆加工品质材料的筛选. 刘丽君,高明杰,吴俊江,杨玉芳,李玉征,梁孝莉,蒲国锋. 2002

[11]大豆异黄酮研究与育种概况. 孟凡钢,富健,孟庆良,彭辉,陈书森,宋志峰. 2004

[12]中黄13大豆发芽期间异黄酮类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王慧芳,来吉祥,王东晖,方芳,王凤忠,吴韬. 2015

[13]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中豆27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韩粉霞,丁安林,孙君明. 2002

[14]外源茉莉酸对大豆异黄酮的影响. 乞永艳,Arnaud Bovy,唐益雄. 2006

[15]大豆异黄酮提取纯化及其抗衰老作用初探. 孙玲,魏振承,徐志宏,池建伟. 2002

[16]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 江和源,吕飞杰,邰建祥,东惠茹. 2000

[17]抗感大豆品种接种胞囊线虫后根部异黄酮含量变化. 林晓敏,谭晓荣,王连铮,李斌,孙君明. 2016

[18]不同类型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杨雪峰,齐宁,林红,刘广阳,张晓波,吴岩,金海涛. 2007

[19]大豆异黄酮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研究. 傅旭军,朱申龙,朱丹华,袁凤杰,杨清华,郁晓敏,董德坤. 2016

[20]大豆异黄酮还原酶基因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古文,刘娜,冯志娟,徐盛春,胡齐赞,龚亚明.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