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果肉发育期油脂合成积累的源汇基因协同表达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丁健

作者: 丁健;阮成江;关莹;管文柯;单金友;吴雨蹊;吴天忠

作者机构: 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新疆林业科学院;;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新疆林业科学院;;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新疆林业科学院;

关键词: 沙棘;油脂合成;源基因;汇基因;基因表达

期刊名称: 林业科学研究

ISSN: 1001-1498

年卷期: 2017 年 06 期

页码: 902-90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讨沙棘果肉油脂合成积累与源汇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以8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近缘高油品系‘TF2-36’和低油品系‘杂56’果肉为材料,利用氯仿甲醇法测定含油率,采用qRT-PCR技术分析油脂合成源基因(GPD1)和汇基因(DGAT1和DGAT2)在近缘高低油果肉间的表达差异及其对油脂合成积累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沙棘果肉含油率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TF2-36’的果肉含油率一直高于‘杂56’;(2)GPD1、DGAT1和DGAT2基因在‘TF2-36’果肉发育期间中均有明显高于‘杂56’的表达量峰值,但GPD1表达量峰值出现在油脂快速合成期,DGAT1和DGAT2表达量峰值出现在油脂稳定积累期。GPD1在发育前期高表达,促进合成更多的TAG前体G3P,而DGAT1和DGAT2在发育后期高表达,则促进了TAG的高积累。[结论]沙棘果肉高油脂积累源于源基因"GPD1"和汇基因"DGAT1和DGAT2"的协同高表达,研究结果为理解沙棘非种子组织(果肉)油脂合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类号: S793.6

  • 相关文献

[1]沙棘种子形成发育过程中油脂合成积累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 丁健,阮成江,单金友,关莹. 2016

[2]沙棘种子高积累碳十八不饱和脂肪酸的多基因协同调控机制. 丁健,阮成江,关莹,吴立仁,单金友. 2017

[3]薏苡油脂合成关键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付瑜华,蒙秋伊,李秀诗,杨小雨,敖茂宏,周祥,申刚,刘凡值. 2020

[4]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油棕脂肪酸合成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周丽霞,吴翼,张安妮,杨耀东. 2023

[5]水稻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基因(LPAT)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在籽粒油脂合成中的作用. 曹华盛,李堂,熊亮,王福军,李曙光,顾海永,何高,罗文永,梁世胡. 2023

[6]花生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陈四龙,黄家权,雷永,任小平,文奇根,陈玉宁,姜慧芳,晏立英,廖伯寿. 2012

[7]适用于新疆干旱荒漠区的沙棘立体遮荫育苗法. 王东健,陈奇凌,庄振刚,张献辉,花东来. 2014

[8]展望沙棘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冀宝营,刘晓辉,孙翠焕,王艳华. 2005

[9]建平县沙棘林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分析. 李树彬,党福江. 2001

[10]露天煤矿废弃地复垦中栽植沙棘试验简报. 马志本,卢崇恩,王文英,佟则昂,孙志杰,陈建军,吴增录,闫晋民. 1995

[11]青海化隆下洛乎藏村40年坚持发展沙棘综合效益显著. 徐永昶,冯全章. 2002

[12]沙棘促进杨树生长机制的研究. 李铁军,李晓华. 1997

[13]沙棘次生根贮水与根皮层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郭陈刚,魏志敏,张吉科,贾建明,王新玉. 2007

[14]采煤沉陷地丛枝菌根的应用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毕银丽,王瑾,孔维平,于淼,张晓燕. 2014

[15]沙棘(hippophae)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根瘤固氮活性分析. 贾天会,杨丽华. 1996

[16]辽西北风沙区杨树沙棘带混宽度的研究. 李铁军,刘景明,李晓华,张俊卿,鹿天阁,田国富,张青. 1995

[17]沙棘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周洁,岳冬梅,陈贵,张立军. 2005

[18]沙棘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马才寿,江可珍,吴斌,谭镜根. 2008

[19]青海沙西藏沙棘资源. 刘素英,王宁. 1997

[20]青海高原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张鹏,赵越.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