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对甘薯体内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孙厚俊

作者: 孙厚俊;刘美艳;宗玮玮;赵永强;陈晓宇;谢逸萍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甘薯;甘薯黑斑病;酶活性;抗病机制

期刊名称: 广西农学报

ISSN: 1003-4374

年卷期: 2011 年 26 卷 03 期

页码: 14-16+19

摘要: 通过对甘薯抗病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烟252感染黑斑病后三种保护酶活性的测定,了解不同抗性甘薯品种块根感病后POD、SOD和CAT的变化,探明甘薯品种抗黑斑病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接种黑斑病菌后,各处理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升高,且抗病品种的酶活变化速度和峰值均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南京92第4d POD、SOD活性值分别达536U/min.mg、856U/gFw;感病品种第4d POD、SOD活性值分别达348U/min.mg、568U/gFw;抗感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降低,抗感品种的下降幅度分别为73.17%、63.64%。POD、SOD和CAT的活性的变化表明,甘薯品种的酶活变化与黑斑病抗性存在相关性,且抗感品种的酶活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分类号: S435.311

  • 相关文献

[1]大豆品种Maple Arrow耐菌核病生化机制. 吕春梅,赵月,赵雪,王强,孟宪新,魏淑红,韩英鹏,李文滨,张俊华. 2014

[2]甘薯几丁质酶的性质研究. 张健,王景景,谢逸萍,刘美艳. 2018

[3]甘薯黑斑病菌快速大量产孢方法研究. 王波,黄忠勤,丁震乾,常勇,周涧楠,苏在兴,周兴根. 2018

[4]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德胜,白瑞英,乔奇,田雨婷,王永江,王爽,张振臣. 2021

[5]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XZ-1对甘薯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研究. 孙厚俊,张成玲,徐振,赵永强,谢逸萍. 2018

[6]5种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效及对薯块的安全性评价. 张德胜,乔奇,田雨婷,王爽,秦艳红,王永江,张振臣. 2015

[7]甘薯黑斑病药剂防治效果试验. 王晓黎,沈学善,屈会娟,李洪浩,黄静玮. 2019

[8]甘薯长喙壳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及咯菌腈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 张德胜,乔奇,白瑞英,田雨婷,王爽,王永江,赵付枚,张振臣. 2022

[9]甘薯抗黑斑病材料AFLP标记分子鉴定初步研究. 唐静,王大一,谭文芳,吴洁,阎文昭. 2008

[10]籼稻93-11类病斑突变体的特征研究. 潘璐琪,陆雯,李小白,吴殿星,王雪艳. 2015

[11]小麦品种抗禾谷胞囊线虫机制的初步研究. 吴绪金,袁虹霞,张军锋,邢小萍,孙炳剑,李洪连. 2009

[12]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古瑜,JIA Zhan-wen,孙德岭,SONG Wen-qin. 2008

[13]柞蚕抗病机制及其抗病物质的研究——Ⅱ.不同柞蚕品种滞育蛹诱导抗菌物质活性的比较. 张春发,丁杰,卢长祯,李敬涛,郑元涛. 1986

[14]植物抗白粉病MLO基因研究进展. 田永贤,陈敏,王其刚,张颢,邱显钦. 2020

[15]达氏鲟自噬基因MAP1LC3B克隆及其组织表达分析. 胡伟,许巧情,郭慧芝,李由申,韩盼盼,袁汉文,张书环,陈敦学. 2020

[16]苹果与炭疽菌互作研究进展. 许换平,李静. 2021

[17]茄子枯萎病研究进展. 胡海娇,魏庆镇,王五宏,胡天华,毛伟海,朱琴妹,包崇来. 2018

[18]黄萎病菌胁迫下陆地棉冀2658根部蛋白质组研究. 李丹,赵存鹏,刘素恩,王凯辉,王兆晓,刘旭,郭宝生,耿军义. 2020

[19]葡萄抗霜霉病机制研究进展. 乔宝营,孙雷明,张柯,孙文英,黄海帆,刘崇怀. 2018

[20]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研究进展. 魏岳荣,黄秉智,杨护,许林兵,邱继水.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