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打洞沉香中1个新的倍半萜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邝彤东

作者: 邝彤东;陈惠琴;李薇;杨锦玲;周丽曼;蔡彩虹;董文化;梅文莉;戴好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沉香;正丁醇相;倍半萜;生物活性

期刊名称: 中国中药杂志

ISSN: 1001-5302

年卷期: 2017 年 23 期

页码: 4618-462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人工打洞沉香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相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共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selina-3,11-dien-9,15-diol(1)、aquilarone D(2)、5α,6β,7α,8β-tetrahydroxy-2-[2-(2-hydroxyphenyl)ethyl]-5,6,7,8-tetrahydrochromone(3)、6,7-di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4)、syringin(5)、顺式对羟基肉桂酸甲酯(6)和4'-甲氧基肉桂酸(7),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7为首次从沉香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7对全齿复活线虫具有较好的致死活性,化合物4,6,7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分类号: R284.1

  • 相关文献

[1]人工打洞沉香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曾艳波,梅文莉,董文化,李薇,周丽曼,戴好富. 2017

[2]柯拉斯那沉香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康科星,戴好富,王佩,孔凡栋,周丽曼,董文化,朱国鹏,梅文莉. 2017

[3]柯拉斯那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吴亚丽,李薇,王昊,梅文莉,盖翠娟,董文化,陈志宝,戴好富. 2020

[4]白木香AsFPS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李荣双,朱家红,丁旭坡,梅文莉,彭世清,陈志宝,戴好富. 2021

[5]GC-MS分析4种奇楠沉香中致香的倍半萜和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 杨德兰,梅文莉,杨锦玲,曾艳波,戴好富. 2014

[6]沉香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在神经保护作用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黄晓兵,刘今,陆含金,杨胜涛,李积华. 2024

[7]沉香样品中曲霉属真菌菌株HNWSW-20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邓加艾,戴好富,王宇光,陈惠琴,谭志琼,梅文莉. 2018

[8]咸丰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黄东海,周大寨,王华,穆森,罗倩,邹黄平,何美军. 2020

[9]倍半萜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张向才,郭美霞,王民,史雷,涂永强. 2005

[10]金钗石斛中一个新的木防己毒烷型倍半萜. 杜国鑫,蔡彩虹,夏益华,黄圣卓,梅文莉,戴好富,陈惠琴. 2024

[11]两种不同结香时间的栽培奇楠沉香化学成分研究. 陈乐瑶,王雅丽,杨锦玲,阳辛凤,戴好富,梅文莉,陈惠琴. 2022

[12]紫茎泽兰中活性成分杜松烷倍半萜对小鼠肝毒性研究. 曹坳程,刘晓漫,白洁,李园,王秋霞,颜冬冬,毛连纲,郭美霞. 2014

[13]降香化学成分研究. 焦莹莹,梅文莉,戴好富,陈惠琴,袁靖喆,曲有乐,王昊. 2022

[14]多形炭角菌Xylaria polymorpha菌丝发酵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杨宁宁,孔凡栋,马青云,黄圣卓,罗都强,周丽曼,戴好富,郁志芳,赵友兴. 2017

[15]五批国产沉香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梅文莉,曾艳波,刘俊,戴好富. 2007

[16]红土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刘园园,王昊,李薇,梅文莉,米承能,魏艳梅,戴好富,姜北. 2021

[17]肿柄菊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对番茄斑萎病毒的抑制活性分析. 赵立华,董家红,苏晓霞,李顺林,张洁,徐弢,周晓吉,张仲凯,陈海如. 2017

[18]柳叶拟沉香中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陈惠琴,郭丰娟,蔡彩虹,董文化,王昊,李薇,梅文莉,戴好富. 2019

[19]栽培奇楠沉香精油中致香成分的GC-MS分析. 王雅丽,李薇,曾军,董文化,戴好富,梅文莉. 2021

[20]柬埔寨柯拉斯那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夏录录,李薇,梅文莉,杨理,蔡彩虹,姜北,戴好富.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