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后水肥一体化与化控措施对大豆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黄俊霞

作者: 黄俊霞;黄甜;饶德民;张鸣浩;孟凡钢;闫晓艳;张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化控;大豆产量;生理特征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20 年 02 期

页码: 82-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以超高产大豆品种吉育86为试验材料,采用垄上双行的种植模式,研究花后水肥一体化与化控措施对大豆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显著提高大豆产量,R2(盛花期)+R4(盛荚期)(T3)、R4+R5(始粒期)(T4)、R2+R4+R5处理(T5)的增产幅度最大,但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肥一体化+化控进一步提升大豆产量,R2+R4+R5结合化学调控处理(T9)的产量最高,达3 780.4kg/hm~2,比对照增产19.25%。通过T5、T9与对照高产生理特征比较表明,T5显著增加了SPAD值、光合参数、叶面积指数、单株生物产量、株高、茎重和百粒重;与T5相比,T9提高了SPAD值和光合参数,并且降低了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有效地控制了倒伏,使叶面积指数动态更合理,促进茎、叶、叶柄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最终增加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显著增加了产量。说明水肥一体化+化控是提升大豆产量潜力的有效措施,水肥一体化显著增加了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化控措施对百粒重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增加了单株荚重和单株粒重。R2期后进行2~3次水肥处理,并在始花期(R1)化控处理为提高大豆产量的最优措施。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磷素营养对大豆磷素吸收以及产量的影响. 刘丽华. 2015

[2]不同播期对伊大豆1号产量及生育进程的影响. 刘涛,刘胜利,战勇,张建勋,张恒斌,田海燕. 2013

[3]大豆灰斑病病叶、病荚、病粒间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黄春艳,马淑梅,朱传楹,李宝英. 2000

[4]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对寒地土壤有机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蔡丽君,张敬涛,刘婧琦,盖志佳,郭震华,赵桂范. 2021

[5]节水胁迫下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连金番,罗瑞萍,赵志刚,姬月梅,王劲松. 2019

[6]2007—2017年美国大豆产量时空变化与分析. 雒艺欣,冯建中,白林燕,曹丹,李华林,于涛,徐运杰. 2018

[7]新型生物制剂“易丰收”对大豆促生效应及根际微生物影响研究. 李冰宇,陈珣,肖军,龚娜,肇莹. 2011

[8]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王囡囡,朱凤莉,张春峰,贾会彬,朱宝国,孟庆英,宋英博,李于. 2016

[9]磷酸二铵施用部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王彦丰,王琳,付龙令. 1991

[10]黑土肥力与大豆产量及品质的通径分析. 魏丹,蔡姗姗,王伟,丁建莉,金梁,李玉梅,李艳,胡钰. 2021

[11]伏秋干旱影响不同垄作栽培的大豆产量. 董全中. 2009

[12]不同耕作措施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 张玉先,罗奥,祁倩倩,姜玉美,崔洪秋. 2010

[1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部分物理特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英文). 林蔚刚,吴俊江,刘丽君,钟鹏,董德健,林相丰,孙长锁. 2010

[14]钛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初报. 郑铁军. 1993

[15]四川省大豆生产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常洁,林正雨,高文波,杜兴端. 2024

[16]白浆土机械改良对土壤微生物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孟庆英,贾会彬,张春峰,于忠和,朱宝国,王囡囡. 2012

[17]生防菌BRF-1和BRF-2对大豆根腐病和产量的影响. 周克琴,韩秉进,张秋英,刘文志,宫学凯,李艳华,孟英,王光华. 2012

[18]不同耕作技术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宿庆瑞,迟凤琴,张久明,匡恩俊. 2010

[19]吉林省东部高寒区不同播期及不同播深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邱强,张鸣浩,张伟,颜秀娟,闫晓艳,马铁全,刘文佳,张守娟. 2010

[20]长期麦秸还田对暗棕壤土壤肥力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崔喜安,姜宇,米刚,刘晓莉,马星竹,孙景玲.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