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和秸秆深还对黑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旭

作者: 刘旭;李双异;彭畅;张维俊;葛壮;安婷婷;薛振亚;汪景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深松;秸秆深还;黑土;有机碳;活性碳组分

期刊名称: 土壤通报

ISSN: 0564-3945

年卷期: 2019 年 03 期

页码: 602-60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深松和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提高有机质含量和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试验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探究深松和秸秆深还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变化。结果表明:(1)在0~20 cm表层中,深松(DL)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60 d内无明显变化,而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在30 d和150 d显著提高;秸秆深还(D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在整个培养期较CK处理平均提高2.96%、17.36%、18.16%和14.80%。(2)在20~35 cm亚表层中,与CK相比,DL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在30 d时显著增加,60 d时各指标明显降低;D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比CK显著提高10.69%、24.86%、21.93%和10.14%。(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可见,秸秆深还能显著提高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熵以及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不同深还秸秆用量对黑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黄莹,窦森,高洪军,董炜华. 2020

[2]不同有机物料对苏打盐化土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郭军玲,金辉,郭彩霞,王永亮,杨治平. 2019

[3]添加秸秆及生物质炭对风沙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孙娇,周涛,郭鑫年,梁锦秀. 2021

[4]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李新华,郭洪海,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张锡金. 2016

[5]深松施肥对黑土活性有机碳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贺美,王迎春,王立刚,李成全,王利民,李玉红,刘平奇. 2020

[6]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无机氮的影响. 蔡红光,袁静超,闫孝贡,刘剑钊,张洪喜,梁尧,任军. 2017

[7]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田慎重,张玉凤,边文范,董亮,Jiafa Luo,郭洪海. 2020

[8]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2017

[9]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田慎重,王瑜,宁堂原,董晓霞,董亮,郑东峰,郭洪海. 2016

[10]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田慎重,郭洪海,董晓霞,董亮,郑东峰,孙泽强,王学君,刘盛林. 2016

[11]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梁尧,蔡红光,杨丽,程松,张水梅,袁静超,刘剑钊,刘松涛,任军. 2021

[12]长期施肥对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 张璐,张文菊,徐明岗,蔡泽江,彭畅,王伯仁,刘骅. 2009

[13]有机物料施用量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 严红,魏湜,张雷,夏国芳,戴先锋,王帆. 2005

[14]粉碎与颗粒秸秆高量还田对黑土亚耕层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应. 丛萍,逄焕成,王婧,刘娜,李玉义,张莉. 2020

[15]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有机碳、氮组分的分配与富集特征. 徐香茹,骆坤,周宝库,汪景宽,张文菊,徐明岗. 2015

[16]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结构组分的影响. 陈磊,郝小雨,马星竹,周宝库,魏丹,周磊,刘荣乐,汪洪. 2022

[17]长期不同施肥下黑土与灰漠土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解丽娟,王伯仁,徐明岗,彭畅,刘骅. 2012

[18]玉米秸秆源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刘婷慧,范围,闫金垚,张畅,张水梅,程松,袁静超,刘剑钊,任军,梁尧,蔡红光. 2024

[19]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艳,李玉梅,刘峥宇,孟祥海,胡颖慧,金梁,王伟,蔡姗姗,魏丹. 2019

[20]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及结构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陈磊,郝小雨,马星竹,周宝库,王爽,魏丹,周磊,刘荣乐,汪洪.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