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田慎重

作者: 田慎重;郭洪海;董晓霞;董亮;郑东峰;孙泽强;王学君;刘盛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秸秆;深松;旋耕;免耕;碳库管理指数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6 年 32 卷 S2 期

页码: 39-45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后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长期旋免耕后进行深松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周转。为对比转变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该研究基于连续6 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免耕转变为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2012-2014年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对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均对土壤LOC含量、活性有机碳与有机碳的比例(LOC/SOC)和碳库管理指数产生显著影响。相对于原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TS),虽然旋耕-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TS-STS)提高了0~30 cm土层的LOC含量,但其土壤中LOC/SOC比例和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下降。而免耕-深松秸秆还田(NTS-STS)处理和耕作方式未转变的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S)在0~10 cm土层其LO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NTS-STS处理显著提高LOC/SOC比例。耕作方式转变导致RTS-STS处理碳库管理指数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而NTS-STS处理则呈逐渐升高趋势。耕作、秸秆、年份、耕作与秸秆、耕作与年份及3者交互作用是导致耕作方式转变后各处理0~30 cm的LOC含量变化的主要作用力(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将长期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可显著降低土壤SOC中的LOC比例,降低碳库管理指数,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而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下层(10~30 cm)的土壤碳库活性。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田慎重,王瑜,宁堂原,董晓霞,董亮,郑东峰,郭洪海. 2016

[2]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田慎重,王瑜,张玉凤,边文范,董亮,罗加法,郭洪海. 2017

[3]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田慎重,张玉凤,边文范,董亮,Jiafa Luo,郭洪海. 2020

[4]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王丹,李升东,冯波,李华伟,王宗帅,王法宏. 2019

[5]耕作措施对长期免耕双季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 陈阜,李琳,伍芬琳,肖小平,张海林. 2007

[6]有机物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张玉军,董士刚,刘世亮,姜桂英,张弘,李影,郭斗斗,黄绍敏,申凤敏. 2018

[7]免耕覆膜增加中度盐碱土团聚体有机碳和微生物多样性. 卢闯,张宏媛,刘娜,张晓丽,逄焕成,李玉义. 2019

[8]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固氮能力及作物产量. 张丹,付斌,胡万里,翟丽梅,刘宏斌,陈安强,盖霞普,张亦涛,刘剑,王洪媛. 2017

[9]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李新华,郭洪海,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张锡金. 2016

[10]秸秆颗粒化高量还田快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小麦玉米产量. 丛萍,李玉义,高志娟,王婧,张莉,逄焕成. 2019

[11]华北平原小麦新型耕作施肥播种方式增产增效研究. 徐萍,杨宪杰,冯佐龙,孙彦玲,杨震,张西群,邓学斌,史家益,张正斌. 2022

[12]1SG-230型甘蔗地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的设计. 韦丽娇,董学虎,李明,张家明,李少龙,李荣,黄敞,卢敬铭. 2013

[13]1SG-230型甘蔗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机架结构参数优化. 严晓丽,何冯光,李明,葛畅,董学虎,韦丽娇,黄伟华,牛钊君. 2018

[14]甘蔗深松旋耕联合作业机机架的静力学分析. 严晓丽,何冯光,李明,葛畅,董学虎,韦丽娇,黄伟华,牛钊君. 2018

[15]耕作方式对麦红吸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张云慧,程登发,孙京瑞,蒋金炜,杨龙显,梁相志. 2012

[16]不同整地和施肥方式对虾后直播稻农香32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英文). 戴力,陶曙华,胡文彬,刘烨,李文忠,方宝华,赵正洪. 2021

[17]免耕玉米田杂草群落消长初探. 樊翠芹,王江浩,李秉华,许贤,刘小民,王贵启. 2014

[18]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樊翠芹,王贵启,李秉华,许贤. 2009

[19]短期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周佳,周灵芝,劳承英,申章佑,李艳英,胡泊,黄渝岚,韦本辉. 2020

[20]水稻土厌氧氨氧化对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响应. 孙梅,聂三安,龙泽东,李超,王华,肖小平,罗尊长,孙耿.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