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光能利用及叶绿素合成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金梦娇

作者: 金梦娇;刘博;王抗抗;张广忠;钱万强;万方浩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薇甘菊;光合色素特征;ATP含量;淀粉储存;不同光环境的响应;基因表达调控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2 年 55 卷 012 期

页码: 2347-235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光合色素对光的捕获和利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进而影响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和适合度.明确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光合生理特征与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以及薇甘菊光合能量与叶绿素转化的相互关系,为解析薇甘菊"快速生长"提供生理生态学证据.[方法]以薇甘菊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浸提法测定不同光照强度(0、20%、40%、100%)下各光合色素含量,分析其叶绿素a和b比值(Ch1 a/b)的变化规律,比较不同光合途径代表植物(C3、C4和CAM)光合特性;利用微量法和蒽酮比色法分别测定上述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片组织中ATP和淀粉含量;构建不同光照强度下薇甘菊cDNA文库并开展转录组测序;利用OrthoFinder、Blastp、HISAT2、StringTie和R包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变化下薇甘菊叶绿素合成和捕光复合体(LHC)基因表达模式,阐述叶绿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100%的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Ch1 a/b与C4植物玉米相近,并且薇甘菊和玉米叶片中Ch1 a/b显著高于C3(水稻和番茄)和CAM(芦荟)植物.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薇甘菊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显著,但Ch1 a/b呈现出随光照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的趋势;40%和100%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片中ATP含量变化幅度较小,而淀粉含量随光照强度上升显著升高;当光照强度为0时淀粉含量急剧下降,此时ATP含量呈现升高趋势;薇甘菊叶绿素生物合成中HEMA、CHLH、CRD1和CAO基因家族的基因表达量受光诱导调控,高光照强度下捕光复合体(LHC)基因的表达量较高.[结论]不同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片可能通过调节叶绿素a和b的合成,调控淀粉和ATP的相互转化,奠定了薇甘菊较高光合速率和较强光适应能力的基础.

分类号: S451

  • 相关文献

[1]高温对玉米种苗转化过程中关键水解酶活性及ATP含量的影响研究. 冯波,刘延忠,董树亭,高荣歧,胡昌浩,王空军. 2006

[2]低温保存对4种作物种子ATP含量与种子活力的影响. 段乃彬,李群,田茜,戴双,张文兰. 2016

[3]人工老化对小麦种子活力及超弱发光的影响. 田茜,李群,段乃彬,颜廷进,戴双,王栋,张文兰. 2017

[4]ATP酶和膜透性在小麦耐寒过程中的作用. 周人纲,郭兰凯,李玉英(Lee-Stadelmann O.Y.),阎龙飞. 1989

[5]不同冷冻方法对牛体外胚胎ATP含量与ROS水平的影响. 赵学明,杜卫华,王栋,郝海生,朱化彬. 2012

[6]洋葱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花蕾ATP含量的关系. 马蓉丽,成妍,吴海涛,焦彦生,乔宁. 2016

[7]棉花雄性不育细胞质对ATP和H2O2含量的影响分析. 韩阳,臧榕,张梦,陈亮亮,张学贤,郭立平,戚廷香,唐会妮,王海林,乔秀琴,邢朝柱,张艳,吴建勇. 2022

[8]人工老化对小麦种子活力及超弱发光的影响(英文). 田茜,李群,段乃彬,颜廷进,戴双,王栋,张文兰. 2017

[9]薇甘菊杀线虫活性成分及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李,曹坳程,沈斌斌. 2014

[10]4种吡啶类除草剂对不同生长期薇甘菊防效评价. 田兴山,冯莉,曹坳程,张泰劼. 2013

[11]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盛花期薇甘菊爆发点识别与监测. 孙中宇,荆文龙,乔曦,杨龙. 2019

[12]克隆整合对异质性土壤水分生境下薇甘菊生长的影响. 李晓霞,沈奕德,范志伟,王亚,张敏,刘延. 2018

[13]克隆整合对异质性土壤养分生境下薇甘菊生长的影响. 李晓霞,范志伟,沈奕德,李少梁,刘延,黄乔乔. 2017

[14]几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防控效果. 曹坳程,李园,郭美霞,王秋霞,周波,陈长伟,徐建. 2012

[15]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李会娜,杨民和,万方浩. 2011

[16]几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 周小刚,曹坳程,赵浩宇,刘胜男,何发. 2014

[17]薇甘菊不同生长方式下的繁殖特征比较. 张付斗,李天林,徐高峰,吴迪,张玉华. 2011

[18]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盛花期薇甘菊监测技术. 李岩舟,覃锋,顾渝娟,韩阳春,田洪坤,乔曦. 2022

[19]华南地区2种优质牧草对入侵杂草薇甘菊的化感作用. 杨依贝,连嘉雯,陈泓钰,黄玮,岳茂峰,姜晨冰,李伟华. 2015

[20]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 李会娜,杨民和,万方浩.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