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蔡倩
作者: 蔡倩;孙占祥;王文斌;白伟;杜桂娟;张悦;张哲;冯晨;向午燕;赵凤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水分当量比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气象
ISSN: 1000-6362
年卷期: 2022 年 43 卷 007 期
页码: 551-5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增产、土地生产力提升和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优化辽西半干旱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设置了玉米大豆间作2行﹕2行(M2S2)、4行﹕4行(M4S4)、6行﹕6行(M6S6),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5种种植模式,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土地生产力、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单、间作模式作物总产量表现为M>M6S6>M4S4>M2S2>S,间作模式中作物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玉米>大豆,玉米贡献率为79.0%~87.3%,大豆贡献率为12.7%~21.0%;M6S6和M4S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3~1.19和1.06~1.07,均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小于1,表现为间作劣势;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0?50cm土层间作玉米与大豆存在水分竞争,60?100cm土层玉米和大豆存在水分互补;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除M6S6间作模式外,M4S4和M2S2间作模式均降低了大豆水分利用效率;M6S6和M4S4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分别为1.18~1.21和1.05~1.06,水分生产力提高5%~21%,均具有间作水分利用优势,其中M6S6间作优势最强,M2S2间作模式水分当量比(WER)为0.99~1.01,间作水分利用优势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M6S6间作产量优势和水分利用优势最强,能够显著提高农田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辽西半干旱区农业生产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分类号: S513`S565.1
- 相关文献
[1]玉米/大豆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安颖蔚,史书强,冯良山,张鹏. 2016
[2]辽西半干旱区玉米与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高砚亮,孙占祥,白伟,冯良山,杨宁,蔡倩,冯晨,张哲. 2017
[3]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白伟,孙占祥,郑家明,杜桂娟,蔡倩,冯良山,杨宁. 2017
[4]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 董宛麟,张立祯,于洋,苟芳,赵沛义,妥德宝,潘学标. 2012
[5]秸秆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土壤水热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姚凡云,曹玉军,王虹霏,吕艳杰,刘志铭,魏雯雯,岳玉兰,王永军. 2020
[6]覆膜对玉米间作豌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伟绮,孙建好,赵建华. 2016
[7]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不同玉米行对土地当量比和产量贡献的研究. 赵凤艳,张勇勇,冯晨,白伟,郑家明,蔡倩,张哲,杨宁,向午燕,孙占祥,冯良山. 2023
[8]盐碱地玉米‖花生间作对群体覆盖和产量的影响. 南镇武,孟维伟,徐杰,王旭清,刘灵艳,林松明,高华鑫,张正. 2018
[9]干旱地区向日葵与谷子间作的土地生产力及种间竞争力的研究. 依兵,刘金刚,宋殿秀,王德兴,赵明珠,刘晓宏,孙恩玉,崔良基. 2023
[10]间作模式对桑园土壤养分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周丽,贺兵,李冬兵,刘学锋,曹文,余世权,刘筱雪,王一. 2023
[11]间作对油菜和紫云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宋莉,韩上,席莹莹,鲁剑巍,吴礼树,曹卫东,耿明建. 2014
[12]不同带宽行比对湖北西南山区玉米/大豆套作体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金晶,余常兵,庞静,李必钦,吕典. 2021
[13]不同作物与玉米间套作对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赵建华,孙建好,陈伟,李伟绮. 2013
[14]椰子可可间作下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赵溪竹,刘立云,王华,朱自慧,赖剑雄. 2015
[15]棉花/芝麻间作模式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宫慧慧,张玉娟,赵军胜,李振怀,卢合全,徐士振,赵逢涛,孟庆华,董合忠. 2019
[16]西南山区玉米大豆2:3间作大豆增产栽培技术. 朱星陶,陈佳琴,谭春燕,龚丽娜,杨春杰,强兴明,李学武. 2016
[17]西南山区玉米大豆2??3间作大豆增产栽培技术. 朱星陶,陈佳琴,谭春燕,龚丽娜,杨春杰,强兴明,李学武. 2016
[18]基于功能-结构模型的玉米大豆间作不同行向辐射分布研究. 周也莹,谢子文,钟培阁,李双伟,马韫韬. 2024
[19]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赵刚,樊廷录,李尚中,王国宇,杨晨. 2008
[20]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品种抗旱特性的研究. 任永峰,赵举,张永平,白海.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山兰原球茎途径种苗快繁技术
作者:张正海;张亚玉;孙海;张悦
关键词:山兰;原球茎;球茎;生长素;分裂素;快繁技术
-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御旱基因型大豆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作者:闫春娟;王文斌;王昌陵;陈艳秋;张立军;韩进;都梓月;李盛有
关键词:水分胁迫;大豆;御旱基因型;产量;生理特性
-
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加工番茄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姜明君;范燕敏;武红旗;刘晓伟;王德俊;刘卓;张悦
关键词: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工番茄;田间试验;生产效益
-
西北条锈菌源区冬小麦育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现状与策略
作者:白斌;张怀志;杜久元;张晓洋;何瑞;伍玲;张哲;张耀辉;曹世勤;刘志勇
关键词:普通小麦;条锈菌;西北越夏菌源区;基因聚合;持久抗性;分子标记
-
氮素不同控释期对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作者:马存金;孔宪奎;李广华;谷彦冰;王娟;张哲;王庆美
关键词: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氮素;控释期;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化肥有机替代对连作花生产量和根瘤固氮的影响
作者:张勇勇;冯良山;赵凤艳
关键词:蚓粪;生物有机肥;花生产量;结瘤特性;根瘤固氮潜力
-
大豆种质抗旱性评价及抗旱候选基因的挖掘
作者:李盛有;王昌陵;闫春娟;张立军;孙旭刚;曹永强;王文斌;宋书宏
关键词: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