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冬水田单季籼稻高效施氮技术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姚雄

作者: 姚雄;李经勇;文明;肖人鹏;唐永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冬水田;施氮量;施氮方式;产量;氮素利用率

期刊名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ISSN: 1004-390X

年卷期: 2016 年 V31 卷 01 期

页码: 141-14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川东南冬水田地区水稻主推品种‘川香9838’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单季籼稻的高效施氮技术。结果表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积累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氮肥适量后移做穗肥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有利于提高氮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率,有利于平衡增加水稻产量各构成要素,实现足穗、大穗高产。其中,m(底肥)∶m(穗肥)=6∶4的前氮后移方式较m(底肥)∶m(蘖肥)=7∶3的传统施氮方式增产水稻3.60%~7.11%。从兼顾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的角度,川东南冬水田地区水稻生产可采用中氮水平(10 kg/666.7 m2)结合m(底肥)∶m(穗肥)=6∶4的施氮方式,实际产量可达8 721.75 kg/hm2,氮农学利用效率为12.9 kg/kg,氮表观利用率为43.0%。

分类号: S511.21

  • 相关文献

[1]重庆冬水田地区杂交水稻的高效施氮策略. 姚雄,李经勇,文明,刘代杰,唐永群. 2015

[2]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品种吉优71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运筹的响应. 郑土英,刘立龙,赵荣德,徐世宏,江立庚*. 2013

[3]不同施氮量及施氮方式对大豆根瘤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姬月梅,罗瑞萍,赵志刚,连金番. 2017

[4]晋稻8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于晓慧,王广元,李广信,梅青,王国鹏. 2012

[5]不同施氮量对热作区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韩义胜,符策强,唐清杰,徐靖. 2010

[6]施氮量对酿造高粱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梁晓红,刘静,曹雄. 2017

[7]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孙占祥,邹晓锦,张鑫,安景文. 2011

[8]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平良,郭天文,刘晓伟,李书田,曾骏,谭雪莲,董博. 2019

[9]施氮量和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陈书强. 2019

[10]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王悦,吴周周,刘佳欣,周婵婵,王术,贾宝艳,黄元财,王岩,王韵,冯跃. 2023

[11]穗粒肥用氮比例对寒地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书强,杨丽敏,赵海新,杜晓东,周通,薛菁芳,单莉莉,王翠,张献国. 2017

[12]重庆冬水田地区单季籼稻磷钾高效配施方案研究. 姚雄,李经勇,唐永群,甘兴友,张现伟. 2012

[13]生态条件与氮肥运筹对四川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 郑文,樊高琼,汤永禄,黄冠男. 2016

[14]不同栽培方式对杂交中稻产量及冬水田肥力的影响. 张林,熊洪,周兴兵,蒋鹏,朱永川,郭晓艺,刘茂. 2017

[15]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何佳芳,肖厚军,黄宪成,周琴,胡德平. 2010

[16]缓释氮比例对一次性施肥单季晚稻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张金萍,陈照明,王强,马军伟,俞巧钢,叶静,马进川,孙万春,潘建清. 2021

[17]氮素处理对水稻浙粳22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育后期与叶片光合特性间的关系. 陆艳婷,张小明,黄福灯,叶胜海,李春寿,金庆生. 2013

[18]不同新型肥料对江淮地区水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吴萍萍,李录久,耿言安,姚文麒. 2019

[19]水稻专用缓释复合配方肥增产效果研究. 诸海焘,朱恩,余廷园,田吉林. 2014

[20]控释尿素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孙克刚,杜君,孙克振,和爱玲,张运红.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