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致害性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袁龙宇

作者: 袁龙宇;李燕芳;肖汉祥;齐国君;张振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褐飞虱;害性;变异机制

期刊名称: 环境昆虫学报

ISSN: 1674-0858

年卷期: 2022 年 44 卷 002 期

页码: 297-30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危害水稻Oryza sativa L.的毁灭性害虫.种植抗虫水稻品种可以控制褐飞虱危害,技术手段绿色、经济且可持续.但是,褐飞虱致害性变异速度快且程度高,常导致抗虫水稻品种使用年限缩短.目前,针对褐飞虱致害性个体表型及分子标记、产生原因与机制、功能基因研究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围绕褐飞虱致害性变异产生的遗传基础、分子标记、变异的主动机制和被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方向进行展望.为更好地利用抗虫品种控制虫害,做好害虫的致害性监测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分类号: Q968.1%S433

  • 相关文献

[1]野生与家养鹌鹑种群杂交后代遗传变异机制初探. 常国斌,常洪,刘向萍,胡国顺,陈国宏. 2010

[2]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王凡,汪嘉宁,张林林,周慧,杨宇星. 2017

[3]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的比较研究. 李树娟,李容柏. 2010

[4]湖南省地方稻种资源多抗性评价. 侯小华,魏子生,周祖铭. 2000

[5]籼稻资源WD15515中抗褐飞虱QTL的定位研究. 石少阶,王卉颖,上官欣欣,刘丙芳,荆胜利,杜波,陈荣智,祝莉莉,何光存. 2016

[6]烯啶虫胺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及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许小龙,徐广春,徐德进,邢平,顾中言. 2011

[7]氟·异WP对水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朱根华,穆兰芳,朱福官,陆长缨,曹卫菊,丁海红. 2007

[8]烯啶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田间控制效果. 束兆林,孙庭东,张芳,缪康,赵来成. 2010

[9]南京14号叶鞘内的抗性因子及其对褐飞虱取食和存活的影响. 李国清,王荫长,韩召军,高家骅,顾正远. 1996

[10]水稻与褐飞虱化学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嘉娇,杜波,何光存,李家儒. 2018

[11]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胡亮,杜波. 2011

[12]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刘光杰,付志红,沈君辉,张亚辉. 2002

[13]水稻品种抗稻飞虱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刘光杰,郑宜才,桂丽琴,沈君辉. 1999

[14]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在物理图谱上的锚定. 顾凡,陈玲,陈越,赵昶灵,肖素勤,程在全. 2020

[15]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张梦龙,程新杰,岳红亮,施伟,孙明法,朱国永. 2022

[16]水稻抗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黄得润,龚俊义. 2009

[17]水稻抗性蛋白OsRRK1抗褐飞虱机理分析. 马银花,李萍芳,董文静,易松望,杨芳,杜波,金晨钟. 2020

[18]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英文). 杨朗,李容柏,李杨瑞. 2005

[19]籼稻品种‘BP360e’抗褐飞虱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陶蓉,潘根,江玲,程遐年,刘裕强,万建民. 2019

[20]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利用现状. 鄂志国,程本义,焦桂爱,王磊.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