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早粳稻"一早三抗"新株型育种理论与实践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潘国君

作者: 潘国君;刘传雪;张淑华;关世武;王瑞英;黄晓群;郭震华;郭俊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早粳稻;一早三抗;株型;品质;龙粳31

期刊名称: 黑龙江农业科学

ISSN: 1002-2767

年卷期: 2020 年 012 期

页码: 1-6

摘要: 黑龙江省寒地早粳稻生产和育种中存在着生育期短难创高产、稻瘟病和低温冷害频发难以稳产、倒伏严重品质和效益难以提高等问题,导致日本品种长时间占主导地位,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为促进水稻安全绿色优质生产,本研究提出了寒地早粳稻"一早三抗"新株型育种理论及技术体系,培育了以龙粳31为代表的系列品种,验证此理论和技术体系在寒地早粳稻育种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一早三抗"新株型育种理论指导下和技术体系的支撑下,培育出的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小区到大面积水稻产量提高了6.9%~13.4%,抗稻瘟病性和抗冷性明显增强,品质明显提高,推广应用面积大,其中龙粳31一个品种最大年推广面积达到112.8万hm2,2012-2016年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2019年种植面积67.8万hm2又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历史上粳稻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是2001年以来我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分类号: S511.22

  • 相关文献

[1]超级杂交水稻的配合力研究进展. 吴俊,邓启云,庄文,常硕其,吴丹. 2013

[2]株距对不同株型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杨梦平,潘丽丽,张勇,杨兴勇,董全中,薛红,张明明,李微微. 2017

[3]水稻品种演变的研究进展. 袁江,王丹英,徐春梅,章秀福. 2009

[4]山东省审定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株型演变. 徐冉,张礼凤,王彩洁,李伟. 2007

[5]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明泉. 2014

[6]生物炭对寒地早粳稻生长的影响. 刘丹,王嘉宇,冯章丽,孙玉友,魏才强,李洪亮,邓力喜,程杜娟,吴亚男,陈银华,隋常玲,黄家春. 2020

[7]不同产量水平寒地早粳稻品种的株型特征. 王士强,贺登美,赵海红,杨善伟,衣玉卓,付永明,郑树生,丁希武,何晴,郑凯文,杜庭庭,谷天月,唐欣然,汪洋,潘国君. 2023

[8]关于寒地早粳稻综合技术育种的初步探讨. 孙岩松. 2001

[9]孕穗期冷水胁迫对早粳稻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王士强,杨善伟,赵海红,贺登美,衣玉卓,付永明,郑树生,杜庭庭,谷天月,唐欣然,汪洋,韩亦. 2023

[10]浙东南地区早春低温对秧苗期寒地早粳稻的影响. 蒋海凌,欧阳由男,曾孝元,齐文,尹先龙,何贤彪,何豪豪,陈剑,王旭辉,马义虎. 2022

[11]东北早粳稻在浙东南地区产量、品质及生育特性表现. 王旭辉,何贤彪,欧阳由男,徐强强,虞鹏程,齐文,蒋海凌,朱德峰,秦叶波. 2023

[12]寒地超级稻龙粳31祖先亲本追溯及遗传基础解析. 李洪亮,柴永山,孙玉友,高春艳,魏才强,解忠,张巍巍,刘丹,程杜娟. 2016

[13]寒地水稻龙粳31耐冷特性及油菜素内酯的耐冷调节作用. 高洋,曾维康,魏嘉琪,过一驰,程一珊,姜树坤,赵明辉,耿丽娟,郭志富. 2023

[14]寒地早粳超级稻龙粳31的选育及应用. 张兰民. 2014

[15]龙粳31大面积推广原因分析及其对黑龙江粳稻育种的启示. 商全玉,姜树坤,刘安晋,王松,赵明辉,张文忠,潘国君. 2024

[16]抽穗后遮荫对龙粳31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马瑞,黄成亮. 2017

[17]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及其在F_1代的遗传. 吕川根,宗寿余,邹江石,姚克敏. 2005

[18]基于株型的水稻冠层光合生产模拟. 李艳大,朱相成,汤亮,曹卫星,朱艳. 2011

[19]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邹江石,吕川根. 2005

[20]两种株型紫花苜蓿植株营养品质性状比较. 白玉龙,乌艳红,李志明,吕宁,杨秀芳,娜日苏,陈玲玲,梁庆伟,栾守泉.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