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粘类CMS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与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郭艳萍

作者: 郭艳萍;张改生;程海刚;朱展望;张龙雨;牛娜;马守才;李红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粘类CMS;近等基因系;恢复基因;SSR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09 年 23 卷 05 期

页码: 7-1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SSR技术,对小麦粘类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的1对近等基因系(NILs)和回交群体(BC’1)进行分析,筛选与粘类CMS育性恢复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并进行恢复基因定位,以进一步探讨小麦粘类CMS育性恢复的遗传机理。结果表明:在18对位于1BS上的SSR引物中,有6对引物在近等基因系间扩增出了稳定的多态性差异;经分离群体验证表明,恢复基因与4对SSR引物的扩增位点Xwmc406、Xbarc8、Xwmc611和Xgwm273有连锁关系,遗传距离分别为2.7、2.8、21.4和26.2cM,这些标记可稳定应用于小麦粘类CMS育性恢复基因的辅助选择;研究还表明,小麦粘类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主要受1BS上的1对主效恢复基因及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本研究标记出的恢复基因应为Rfv1;上述4个标记与该主效恢复基因Rfv1之间的位置顺序依次为Xwmc406、Rfv1、Xbarc8、Xwmc611、Xgwm273。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与粳稻BT型细胞质育性恢复基因连锁的实用SSR标记的筛选. 程保山,洪德林,万志兵,郭媛. 2011

[2]CMS-D2恢复基因对陆地棉主要性状的影响. 左志丹,左志丹,张梦,张学贤,吴建勇,郭立平,戚廷香,唐会妮,邢朝柱. 2021

[3]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初步定位. 张世超,王英哲,金艳,陈晶晶,王莹,徐博. 2018

[4]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L04-05A恢复基因的SSR标记. 郭秀娟,孙万仓,杨建春. 2015

[5]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王斌. 2012

[6]粳稻孕穗期耐冷性NILs的形态评价和分子验证. 桂敏,曾亚文,杜娟,普晓英,申时全,杨树明,张浩. 2006

[7]大豆SSR标记辅助遗传背景选择的效果分析. 段红梅,王文秀,常汝镇,张孟臣,邱丽娟. 2003

[8]在构建QPM近等基因系过程中对回交群体的SSR标记选择. 雷开荣,石春焱,李明顺,张世煌,李新海,肖木楫,张德贵,郝转芳. 2006

[9]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1和Rf4的SSR标记分析. 李志宽,祝万万,马守才,张改生,赵新亮,张鹏飞,牛娜,王军卫. 2014

[10]小麦雄性不育系AL18A育性恢复基因的QTL定位. 桂安胜,聂迎彬,马丽,徐红军,李瑞博,刘小芳,孔德真,张晓科,穆培源. 2017

[11]提高小麦T型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6雄配子的传递率. 王书文,赵寅槐,王艳平,周文春,姚金保. 2001

[12]适用于小麦品质育种的一种A-PAGE方法. 高崇婧,张延滨,李集临,姜焕焕,赵海滨,宋庆杰,于海洋,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 2010

[13]基于性状和分子标记的小麦抗旱近等基因系的分离. 董建力,白海波,朱永兴,吕学莲,王娜,李树华. 2016

[14]2种遗传背景下小麦Wx近等基因系面粉及面制品色泽研究. 张晓,王灿国,别同德,于春花,赵芸. 2011

[15]小麦株高QTL Qph.nau-5B的效应评价. 韩玉洲,张勇,杨阳,顾正中,吴科,谢全,孔忠新,贾海燕,马正强. 2021

[16]苏麦3号感赤霉病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分子标记. 赵涵,陈佩度,赵寅槐,马正强,刘大钧. 2002

[17]小麦2+12和5+10亚基近等基因系间面粉品质差异的研究. 张延滨,辛文利,孙连发,肖志敏,祁适雨. 2003

[18]环境条件对“龙麦15”2+12和5+10HMW-GS近等基因系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 张延滨,辛文利,孙连发,张春利,赵海滨,宋庆杰. 2002

[19]一对普通小麦姊妹系及其衍生的HMW-GS近等基因系中Glu-A1位点1和2~*亚基对烘烤品质的影响. 张延滨. 2001

[20]龙麦20小麦品种中7+8~*亚基和17+18亚基近等基因系间的品质差异. 张延滨,赵海滨,宋庆杰,于海洋,张春利,辛文利,肖志敏.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