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用自交系茎节抗折强度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穆春华

作者: 穆春华;孟昭东;张发军;汪黎明;李文才;孙琦;丁照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茎节;抗折强度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09 年 17 卷 02 期

页码: 34-37+4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通过采用新的玉米茎节抗折强度测定方法,研究了23个玉米常用自交系的茎节抗折强度及其与株高、穗位高、去鞘茎粗、带鞘茎粗及叶鞘厚度等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抽雄后6d不同自交系间茎节抗折强度呈现极显著差异;抽雄后6d带鞘茎节抗折强度与株高、穗位高及地上第3节茎粗显著不相关,而与折断处去鞘茎粗、带鞘茎粗和叶鞘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抽雄后6d带鞘茎节抗折强度受折断处带鞘茎粗的直接影响,去鞘茎粗和叶鞘厚度对带鞘节抗折强度的影响是通过其对带鞘茎粗的直接作用而间接实现。抽雄后6d的叶鞘贡献率要高于抽雄后15d,6d时叶鞘贡献率的变异幅度较大;带鞘茎节抗折强度的变异幅度低于去鞘茎节抗折强度。育种上抗茎折材料的选择应注重穗位以上茎节粗度及叶鞘厚度两个性状。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苗期摘叶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邹晓锦,李永铁,徐嘉翼,宫亮,孙孝丹,张银环,王旭东,李月红,杨金泽,吕林辉,王志海,冯良山. 2024

[2]我国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茎秆性状演替规律. 王凯欣,程子萌,杨艺涵,张德贵,李新海,史利玉. 2021

[3]重金属污染土制砖初探. 王玮. 1991

[4]玉米新细菌性茎腐病的初步鉴定. 曹慧英,王晓鸣,肖明纲. 2006

[5]旱涝交替胁迫下水稻茎节发育及其抗倒伏能力. 陆红飞,郭相平,甄博,王振昌,周新国,李小朴,杨静晗. 2016

[6]石斛兰茎段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初步建立. 张彦妮,钱灿,陈立新. 2010

[7]日本结缕草茎节和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优化. 路佳,葛荣朝,孙振元,胡京蕊,李瑞芬. 2011

[8]甜高粱茎节含糖量和榨汁率研究. 张华文,管延安,秦岭,杨延兵,王海莲. 2008

[9]基于人为控水和自然水分胁迫下的甘蔗茎节生长变化. 桂意云,李海碧,梁强,杨荣仲,韦金菊,韦德斌,李文教,刘昔辉,周会. 2024

[10]大豆茎秆相关表型自动检测方法研究. 陈佳骏,刘芝妤,周婉,李杨,詹炜,黄岚,王俊,邱丽娟. 2024

[11]玉米籽粒败育过程的能量代谢研究. 张凤路,崔彦宏,王志敏,赵明,王树安,赵久然,郭景伦. 2000

[12]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印志同,邓德祥,胡加如,薛林,陈国清,陆虎华. 2005

[13]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任洪雷,张长勇. 2014

[14]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吉林省应用浅析. 徐艳荣,杨贤成,林红,焦仁海. 2001

[15]不同玉米品种去留分蘖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6

[16]吉单631不同密度植株分蘗、产量及产量构成研究. 方向前,闫伟平,吕端春,于钟富,杜佃河. 2017

[17]肉牛日粮补锌对粗料纤维和玉米有机物瘤胃降解的影响. 王峰,莫放,黄应祥,王茂荣,苗朝华,陈瑶. 2008

[18]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何方. 2010

[19]河套灌区豆米双收一膜二用栽培模式初探. 杨文耀,张建中. 2004

[20]玉米多胞质雄性不育系CF5-11111的选育及抗病研究. 马春红,邵萍,李运朝,董文琦,崔四平,贾银锁,张文英.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