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程度对甘薯黑斑病侵染特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庞林江

作者: 庞林江;陆国权;李云;李晓慧;成纪予;路兴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黑斑病;甘薯;侵染特性

期刊名称: 农技服务

ISSN: 1004-8421

年卷期: 2022 年 39 卷 005 期

页码: 18-21

摘要: 为甘薯生产和贮藏过程中黑斑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心香和烟薯25两个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共设置无损伤、表皮损伤和薯肉损伤3个处理,分别接种黑斑病病原菌(C.fimbriata),探明甘薯的损伤程度对黑斑病侵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心香和烟薯25的表皮和薯肉损伤均会受到黑斑病病原菌的侵染而产生病斑,心香薯肉损伤处理的腐烂指数高达86.67%,烟薯25薯肉损伤处理的腐烂指数大于60%,而表皮损伤的甘薯腐烂指数均小于30%,无损伤的甘薯能抵抗病原菌的侵染.不同品种的甘薯受到黑斑病病原菌侵染后的传播特性不同,抗性中等的心香品种以纵深传播为主,高抗品种烟薯25以表面横向传播为主.因此,伤口是病原菌侵染的主要途径,减少甘薯的损伤可减少受到黑斑病病原菌侵染的几率.

分类号: S435.313.1

  • 相关文献

[1]甘薯块根抗黑斑病酚类物质代谢的研究. 刘美艳,孙厚俊,王景景,王考艳,申杰,刘丹,张健,谢逸萍. 2012

[2]甘薯几丁质酶的分离与纯化. 刘美艳,王景景,谢逸萍,张健. 2017

[3]一株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对甘薯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初探. 王波,周涧楠,黄忠勤,丁震乾,常勇,苏在兴,周兴根. 2017

[4]甘薯几丁质酶的性质研究. 张健,王景景,谢逸萍,刘美艳. 2018

[5]黑斑病对甘薯叶酚类物质含量、PPO及PAL活性的影响. 王景景,刘美艳,谢逸萍,孙厚俊,张健. 2012

[6]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中黑斑病菌培养方法研究. 禹阳,贾赵东,马佩勇,郭小丁,谢一芝,边小峰. 2017

[7]一种甘薯黑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 孙厚俊,赵永强,谢逸萍,徐振. 2013

[8]核黄素和脱乙酰几丁质对甘薯几丁质酶的诱导作用. 朱刘影,张健,刘倩倩,徐悦,马媛媛,谢逸萍,刘美艳. 2014

[9]一种苗期甘薯黑斑病精准抗性鉴定方法. 杨冬静,谢逸萍,孙厚俊,张成玲,马居奎. 2019

[10]甘薯种质资源黑斑病抗性鉴定与筛选. 阎文昭,王大一. 1996

[11]甘薯安全贮藏问答. 卜德强. 2002

[12]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贾赵东,郭小丁,尹晴红,嵇小琴,谢一芝. 2011

[13]甘薯品种抗黑斑病鉴定及其遗传趋势. 谢一芝,尹晴红,戴起伟,邱瑞镰,吴纪中. 2003

[14]甘薯抗黑斑病种质资源的研究及育种利用. 贾赵东,谢一芝,尹晴红,郭小丁,嵇小琴. 2010

[15]可溶性硅对甘薯苗期黑斑病抗性的影响. 赵永强,孙厚俊,陈晓宇,邢继英,谢逸萍. 2011

[16]抗甘薯黑斑病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 赵冬兰,张允刚,唐军,郭小丁. 2005

[17]拟丝孢镰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侵染马铃薯块茎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变化研究(英文). 李凤兰,付瑶,袁强,吕文河,徐永清,刘荣梅,胡宝忠,陈芾葳,徐媛媛,冯艳忠. 2015

[18]球孢白僵菌的侵染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况再银,童文,孙佩,曾华兰,叶鹏盛,赵馨怡,龙艳梅. 2023

[19]芒果炭疽菌研究进展. 李其利,卜俊燕,唐利华,黄穗萍,郭堂勋,莫贱友. 2020

[20]玉米孢囊线虫孵化特性及不同品种玉米对其抗性研究. 林静雯,唐照磊,周作高,黄田夫,吴海燕.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