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邹江石

作者: 邹江石;吕川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育种;亚种间杂种优势;株型;两系法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05 年 31 卷 02 期

页码: 254-25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世纪 5 0年代末广东的籼稻矮化育种、6 0年代IRRI的“绿色革命”和 70年代我国三系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 ,都使水稻每公顷产量成吨增加。前两者高产育种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了矮秆基因 ,后者则是利用了杂种优势。在尔后的10~ 2 0年里 ,有利基因的发掘利用和育种途径没有很大的突破 ,单产徘徊不前。笔者认为 ,利用籼粳亚种间有利性状的互补乃至F1 杂种优势 ,有望在较高的单产水平上实现超高产目标。基于这个认识 ,通过籼粳杂种F1 与粳稻复交 ,于 70年代末育成了中粳品种南粳 35 ,在适宜地区种植 ,大面积产量可达 9t hm2 。 90年代初培育出典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亚优 2号” ,在良好气候与栽培条件下产量可超过 10 5t hm2 ,但由于化学杀雄剂的局限性 ,制种纯度始终上不去 ,加之杂种对环境条件特别敏感 ,最终未能大面积生产应用。近 10年来 ,通过两系法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出两优培九 ,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被誉为超级杂交稻的先锋组合 ,在掌握栽培特性与良好的肥水条件下 ,大面积产量可达 10~ 10 5t hm2 。笔者认为 ,今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应是利用籼粳杂种优势与良好株型及强生理功能相结合之路 ,选育对生态条件有较好适应性、整体素质高的亚种间杂交稻。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瘳伏明. 1990

[2]水稻粳型亲籼光温敏不育系509S的选育及其杂种优势. 赵志刚,陈亮明,江玲,万建民. 2010

[3]水稻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 陈峰,林红珍,周起先,李华东,徐建第,姜明松,张士永,朱文银. 2013

[4]水稻株型结构相关基因遗传研究进展. 郭震华. 2013

[5]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 何强,舒服,张武汉,杨飞,荆彦辉,东丽,谢辉. 2006

[6]杂交水稻育种:从三系两系到一系. 孙宗修,程式华. 1995

[7]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王才林. 2006

[8]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及其衍生系的广亲和性鉴定. 程灿,刘斌美,吴跃进,童继平,吴敬德,张瑛,袁勤. 2006

[9]应用花药培养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英文). 杨竹平,陈明辉,邓晓梅,王亦菲. 1997

[10]利用CSSL群体研究水稻籼粳亚种间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 余传元,万建民,翟虎渠,王春明,江玲,肖应辉,刘裕强. 2005

[1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吴京华,罗闰良. 1996

[12]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王智权,肖宇龙,王晓玲,雷建国,余传元. 2013

[13]吉林省超级稻育种研究与实践. 张三元,张俊国,严永峰,杨春刚,孙强,宋广树,陈莫军. 2012

[14]北疆棉花早熟育种探讨. 李春平,刘忠山,张大伟,刘素娟,陈伟,徐建辉. 2014

[15]早籼稻品种遗传改良进程中株型的演变特征. 袁江,王丹英,丁艳锋,廖西元,章秀福,王绍华. 2009

[16]油菜新品种'沪油3302'的适宜密度分析. 朱吉风,张俊英,蒋美艳,江建霞,杨立勇,王伟荣,李延莉,周熙荣. 2021

[17]华南超级稻育种及示范推广. 林青山,江奕君. 2005

[18]再论谷子超高产育种问题. 刘晓辉,杨明,高士杰,宋桂芹. 2003

[19]花生株型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李国卫,秦圣豪,刘译阳,张佳蕾,韩燕,万书波. 2020

[20]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吕川根,邹江石.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