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PLC-MS/MS方法分析绿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常温贮藏中的动态变化(英文)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汉琛

作者: 周汉琛;王辉;刘亚芹;雷攀登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绿茶;贮藏;非挥发性代谢物;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类黄酮代谢;脂质代谢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23 年 16 期

页码: 301-311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绿茶贮藏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将贮藏温度设定为37℃以处理绿茶样,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离子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在不同贮藏时间条件下(15、40、80、120 d)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以-80℃贮藏绿茶为对照,37℃贮藏40 d后绿茶干茶、茶汤色泽开始转变。儿茶素类物质在37℃贮藏40 d内,变化不显著,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显著降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共鉴定出684种化合物,其中77种化合物在绿茶贮藏中有显著变化,为特征性差异化合物,且主要是多酚类、脂类及有机酸类物质。与鲜味相关的化合物十八二烯-6-炔酸在贮藏40 d后极显著降低;在贮藏80 d的绿茶中已经无法检测到该化合物。与茶汤色泽、滋味相关的茶黄素-3-儿茶素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类黄酮代谢分析显示,黄酮糖苷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脂质代谢分析表明,脂类物质中的三酰基甘油类和二酰基甘油类物质在贮藏15 d即发生显著变化;游离脂肪酸类物质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上升。本研究结果表明黄酮类和脂质类化合物在绿茶贮藏进程中变化较为显著,对绿茶的品质下降起重要作用。

分类号: TS272.51`O657.63

  • 相关文献

[1]绿茶贮藏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黄浩,银霞,黄怀生,粟本文,郑红发. 2016

[2]不同茶树品种制绿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 黄怀生,粟本文,银霞,黄静,郑红发. 2014

[3]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龙井绿茶的效果比较. 王近近,袁海波,陶瑞涛,滑金杰,邓余良,董春旺,江用文,王霁昀. 2019

[4]绿茶超微粉碎后和贮藏过程中主要内含成分变化研究. 高飞虎,袁林颖,李中林,张玲,邓敏. 2010

[5]绿茶贮藏过程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变化特点. 谭和平. 1994

[6]黄金茶绿茶贮藏过程中色泽和叶绿素组成的相关性研究. 刘淑娟,赵洋,刘振,杨阳. 2015

[7]超微绿茶粉贮藏过程中主要内含成分变化的研究. 高飞虎,袁林颖,张玲. 2010

[8]低温处理对桃树叶片基因表达及类黄酮合成代谢的影响. 周平,林志楷,郭瑞,颜少宾,张小丹,马昕怡,金光. 2021

[9]水稻褐色颖壳新等位基因OsFBX310~(bh6)的克隆鉴定. 徐霞,张晓波,施勇烽,王惠梅,黄奇娜,奉保华,李小红,郭丹,吴建利. 2015

[10]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武夷肉桂加工过程代谢物的动态变化. 陈梅春,陈善明,马秋梅,陈雯帆,陈雯颖,林恩泉,蓝江林,刘波,王阶平. 2025

[11]黑米花色苷调节脂质代谢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侯方丽,张瑞芬,张名位,徐金瑞. 2016

[12]壳聚糖对禽类脂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 刘志友,孙德欣,付宁. 2017

[13]原花青素对肉鸡肠道及屠宰性能、脂质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 侯福银,杨智青,陈长宽,时凯,金崇富,陈应江. 2019

[14]普洱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脂肪吸收及粘膜屏障的干预研究. 朱晟易,童钰铃,赵奕,吕海鹏,林智,沈国丽,孙婷,宋震亚. 2016

[15]冰鲜野杂鱼和商品饲料对大菱鲆生长、脂质代谢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牛化欣,雷霁霖,常杰,贾玉东,高淳仁. 2013

[16]用ω6/ω3 PUFA比例为4∶1的混合植物油部分替代高脂饲料脂肪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刘亮,胡勤玲,薛伊宏,蔡亮,吴辉辉. 2016

[17]蛋鸡脂肪肝综合征诱发因素及营养调控. 刘志友,孙德欣,绳志生. 2017

[18]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志友,孙德欣,付宁. 2017

[19]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动物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刘志友,闫素梅,郭晓宇. 2018

[20]壳聚糖对蛋种鸡血清中脂类物质及脂肪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刘志友,李胤豪,闫素梅,史彬林,赵启龙,张鹏飞.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