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山弯构造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永江
作者: 刘永江;马永非;冯志强;李伟民;李三忠;关庆彬;陈昭旭;周桐;方启昂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东段;古亚洲洋;俯冲增生;岩浆弧;中国东北山弯构造
期刊名称: 地质学报
ISSN: 0001-5717
年卷期: 2022 年 10 期
页码: 3468-3493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经历了多构造体系叠加和多旋回洋陆转换的复杂演化过程,目前大量研究均以构造带为核心来限定区域构造格局,但一直争议较大。本文以构造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形成过程为主线,结合区域构造带演化,重新厘定了中国东北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建立了中国东北山弯构造演化模型。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由两个具前寒武纪基底的古老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及其张广才岭陆缘弧与两个古生代增生地体——兴安增生地体和松辽增生地体组成,其间由古亚洲洋分支新林-喜桂图洋、贺根山-嫩江洋、龙凤山洋和索伦洋分割。早古生代,西部额尔古纳地块东南部为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发育有嘎仙-吉峰-环宇洋内弧和头道桥等洋岛,~500 Ma随着新林-喜桂图洋的关闭,这些洋内弧和洋岛拼贴增生至额尔古纳地块东南缘。随后贺根山-嫩江洋的俯冲和后撤形成了一系列沟-弧-盆体系,持续的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和陆缘增生,形成兴安增生地体的主体。同时,东部佳木斯地块西侧发育有龙凤山洋的安第斯型俯冲活动陆缘,形成了张广才岭陆缘弧。伴随着各大洋的俯冲和陆缘增生,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以及它们的陆缘增生带构成了一个早古生代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块链。南部以锡林浩特-龙江微地块为核心发生陆缘俯冲,形成松辽增生地体雏形。索伦洋发生双向俯冲,并通过弧陆碰撞产生陆缘增生。晚古生代,伴随着古亚洲洋的北向俯冲和后撤,早期形成的地块链逐渐发生向南弯曲。二叠纪末期—中三叠世古亚洲洋俯冲消减闭合以及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东部泛大洋的俯冲挤压,导致地块链进一步弯曲,同时,早期的古老地块、增生地体、弧岩浆岩、沉积建造等发生汇聚,最终形成一个以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增生地体为西翼,佳木斯地块和张广才岭陆缘弧为东翼,松辽增生地体为核心的大规模山弯构造——中国东北山弯构造。
分类号: P534.4`P548
- 相关文献
[1]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索艳慧,郭玲莉,余珊,戴黎明,李少俊,牟墩玲. 2016
[2]大兴安岭阿尔山迈罕特乌拉蛇绿混杂岩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冯志强,刘永江,李伟民,李小玉,蒋立伟,梁琛岳,邵学峰.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新近纪以来华北东部古地貌演化数值模拟及陆架海沉降控制
作者:韩续;索艳慧;李三忠;丁雪松;宋双双;田子晗;付新建
关键词:华北东部;新近纪;古地貌;陆架海沉降;华东河
-
长江三峡贯通过程的动态古地貌重建
作者:田子晗;索艳慧;李三忠;丁雪松;韩续;宋双双;付新建
关键词:古地貌重建;长江三峡贯通;晚渐新世;四川盆地;江汉盆地;水系反转
-
太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以清徐ZK01钻孔为例
作者:冯志强;沈梦娟;刘永江;魏荣珠;王权;白洋;郝书清;杜艳伟
关键词:太原盆地;新生代;地球化学;气候变化;风化强度
-
蓝莓花青素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
作者:段邓乐;徐海燕;冯志强;陈彦伶;董晓泳;王琴;肖更生;余元善;黄华生
关键词: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声-微波辅助提取;花青素;抗氧化性;稳定性
-
添加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对牛体外胚胎生产、低温保存及常规冷冻效果的影响
作者:张浩波;赵善江;王欢;徐茜;冯志强;王婉洁;巩建飞;庞云渭;杜卫华;朱化彬
关键词:牛体外胚胎;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ITS);低温保存;常规程序冷冻
-
华南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过程与机制
作者:李三忠;索艳慧;周洁;王光增;李玺瑶;姜兆霞;刘金平;刘丽军;刘永江;占华旺;姜素华;程昊皞;王鹏程;朱俊江;戴黎明;董昊;刘琳;郭晓玉
关键词:洋陆过渡带;古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古太平洋;太平洋;造山;伸展
-
林芝地区引进三元猪生产繁殖性能试验研究
作者:孙建春;张红亮;邹雨婷;石斌;吴征王;吴海彬;夏小龙;黄鹏程;索朗曲珍;席永士;桑琼拉姆;冯志强;白玛普加;李通;张二雷;刘海金;徐平
关键词:三元杂交;繁殖性能;高海拔;料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