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贯通过程的动态古地貌重建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田子晗

作者: 田子晗;索艳慧;李三忠;丁雪松;韩续;宋双双;付新建

作者机构: 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行星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古地貌重建;长江三峡贯通;晚渐新世;四川盆地;江汉盆地;水系反转

期刊名称: 古地理学报

ISSN: 1671-1505

年卷期: 2024 年 01 期

页码: 208-22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其形成和演化是新生代以来中国东西部构造—气候—地貌综合演变的结果。长江三峡的贯通是现代长江形成的标志性事件,但受限于传统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单一方法的制约,对“长江三峡何时贯通”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综合考虑了构造运动、古气候及海平面变化等影响河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输入Badlands古地貌模拟软件,动态重建了长江“第一弯”以东地区晚白垩世(80 Ma)以来的长江流域地貌及水系演化过程;并利用四川盆地和江汉盆地的地震剖面资料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青藏东部及上扬子西南缘晚始新世—渐新世的阶段性隆升迫使四川盆地原有南流水系下切受阻,沉积物在盆内堆积形成冲积河道并促使四川盆地地貌由“东北高西南低”反转为“西南高东北低”;新生代早期,江汉盆地长期受控于中国东部的裂陷环境,持续处于较低基准面。四川盆地的水系反转和江汉盆地的持续低基准面,最终导致位于二者之间的长江三峡在晚渐新世发生贯通。由此,本研究提出一种上扬子地区水系反转并被下游捕获的三峡贯通机制。

分类号: P531

  • 相关文献

[1]四川干制辣椒套作模式研究. 毛金雄,郭伟,彭化贤,赵红斌,腾有德. 2013

[2]上下扬子构造演化及叠合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对比. 庞玉茂,张训华,肖国林,温珍河,郭兴伟,孙建伟,赵维娜. 2016

[3]四川盆地新植茶园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黄苹,蒋光藻. 2002

[4]四川盆地农业生态系统害鼠种群测报数学模型的研究. 宗浩,蒋光藻,倪建英. 1998

[5]四川盆地西部平原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形成及分布的关系. 廖远禄,陆景冈. 1990

[6]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与居里点深度之间的相关性. 王健,张广伟,李春峰,梁姗姗. 2018

[7]四川盆地"华西秋雨"模式下冬油菜直播应对苗期湿害的策略. 吴永成,雷小龙,蒲晓斌,彭霄,郭世星. 2022

[8]四川盆地栽培油菜品种菌核病抗性监测. 鲜赟曦,张蕾,杨潇湘,刘勇,向运佳,周西全,黄小琴. 2021

[9]四川盆地稻茬麦免耕栽培增产机理研究. 袁礼勋,黄钢,余遥,赵玉庭,宋治世. 1991

[10]耕桑品种-"激7681"高效栽培技术及应用推广. 刘刚. 2006

[11]四川盆地不同地区‘90-4-33’桃需冷量研究. 邓家林,张全军,钟必凤. 2013

[12]四川盆地甘蓝型油菜移栽田除草剂配伍筛选试验. 彭慧儒. 2011

[13]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候适宜性分析与精细化区划. 王明田,李金建,李旭毅. 2015

[14]四川盆地2·5熟产粮22·5t/hm~2种植技术研究. 汤永禄,梁远发,杨勤,何文铸. 2007

[15]四川盆地西北部农田土壤-玉米作物重金属富集及相关性评价. 马成卫,孟建军,上官宇先,何明江,陈琨,喻华,曾祥忠,秦鱼生,郭松,汪录英. 2022

[16]四川盆地花生生产与品质特征的研究. 郭洪海,杨萍,杨丽萍,李新华,万书波,符明联. 2010

[17]四川盆地不同农作监测点氮磷湿沉降特征. 王宏,姚莉,张奇,林超文,刘海涛,陈红琳,翟丽梅. 2024

[18]四川盆地稻田氨挥发通量及影响因素. 罗付香,朱波,黄晶晶,朱永群,庞良玉,张鸿. 2015

[19]四川盆地丘陵区稻茬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与耕制变化的效益分析. 李孝东,张大学,吕世华. 2015

[20]四川盆地柑桔简易设施栽培果实留树越冬效果调查. 王振兴,彭良志,曹立,张咸成.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