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单叶蔓荆沙埋胁迫下碳水化合物变化与其耐沙埋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瑞莲

作者: 周瑞莲;杨淑琴;贾有余;黄清荣;解卫海;刘晓凤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沙埋;单叶蔓荆;碳水化合物;抗沙埋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年卷期: 2015 年 35 卷 23 期

页码: 7729-773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选择烟台海岸沙地抗沙埋强的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为试材,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根据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进行了轻度(1/3茎长)、中度(2/3茎长)和重度半埋以及全埋处理。在沙埋20d后,测定了不同沙埋处理下匍匐茎各段上匍匐茎长度、枝条高度、不定根长度,以及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含量,以探讨单叶蔓荆碳水化合物变化和转化在其耐沙埋中作用。结果显示,在轻度、中度半埋和全埋下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被沙埋匍匐茎处有大量不定根生成;同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高和纤维素含量下降,尤其是生长最快的匍匐茎顶部(如轻度半埋),茎中可溶性糖较低、淀粉增加最多,纤维素最低。但是被重度半埋和全埋的匍匐茎生长较少,茎中纤维素含量较多、淀粉含量较少。研究表明,沙埋是一种胁迫,它损伤叶片、扰乱碳水化合物代谢平衡。但它又是胁迫信号使植物产生适应性反应,它使未遭沙埋的匍匐茎顶端通过加速碳水化合物转化、分解纤维素、提高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为顶端生长提供能量和营养,以加速匍匐茎快速生长摆脱沙埋。同时沙埋部位枝叶通过分解其纤维素,产生更多的可溶性糖和淀粉为匍匐茎不定根生长提供能量。因此,沙埋后匍匐茎内碳水化合物的转化是其快速生长和摆脱沙埋的能量来源而在其适应沙埋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单叶蔓荆对沙埋的适应性反应表现了其具有表型可塑性特性,该特性是其沙埋后维护匍匐茎顶部快速生长、不定根形成、碳水化合物转化以及具有较高抗沙埋能力的关键。

分类号: Q945

  • 相关文献

[1]不同厚度沙埋下植物光合特性变化与补偿性生长的关系. 周瑞莲,贾有余,侯月利,石琳琳. 2016

[2]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陈体强,吴锦忠,余德亿,陈丽艳. 2007

[3]海岸和内陆沙地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对自然环境和沙埋处理适应的生理差异. 解卫海,周瑞莲,梁慧敏,曲浩,董龙伟,强生斌. 2015

[4]花棒. 时永杰,王朝凌. 2003

[5]沙拐枣. 时永杰,杜天庆. 2003

[6]白沙蒿. 时永杰,高万林. 2003

[7]刈割和放牧后牧草碳氮动态研究进展. 杨惠敏,王振南,吉春荣. 2013

[8]莲雾碳水化合物及矿质元素含量对其花芽分化的影响. 张绿萍,蔡永强,陈守一. 2016

[9]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和DTA-6对大豆源库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刘春娟,冯乃杰,郑殿峰,宫香伟,孙福东,石英,崔洪秋,张盼盼,赵晶晶. 2016

[10]甘蓝型油菜不同含油量品系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积累差异性研究. 万林生,孙红芹,倪正斌,严国红,孙明法,周汝琴. 2017

[11]氮素形态对霞多丽幼苗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杨阳,陈迎春,史祥斌,翟衡. 2014

[12]玉米发芽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变化研究. 刘娟,叶晓枫,王庆南,姜雯翔,韩永斌. 2012

[13]绵羊日粮不同碳水化合物比例对纤维物质在消化道不同部位流通量和消化率的影响. 谭支良,卢德勋,胡明,牛文艺,韩春艳,任晓萍,凌树礼. 1999

[14]苯酚-硫酸法的改进及其在牧草中的应用. 陈玲玲,乌艳红,乌仁图雅,正月,白玉龙,赵建平. 2011

[15]酚类化合物与食品大分子互作代谢研究进展. 任霞霞,刘连亮,张鑫,吴祖芳,吕亚宁,胡本峰. 2017

[16]采收成熟度对不同品种的玉米贮藏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张平,佀静雪,王莉,任朝晖. 2012

[17]康乃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系统评价常用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瘤胃降解. 薛红枫,任丽萍,周振明,孟庆翔. 2007

[18]草鱼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研究进展. 李婷婷,张爱华. 2015

[19]大棚栽培对翠冠梨果实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王涛,王海琴,林媚,冯先桔,黄雪燕,陈丹霞. 2008

[20]盆栽百合鳞茎发育与碳水化合物变化的关系. 郭燕,董丽,刘春.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